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爸爸》引热评:娱乐节目适度“拿来”未尝不可(图)

2013年11月05日 16: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汤嘉琛

《爸爸去哪儿》韩国版

湖南卫视凭借收视率爆棚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次巩固了自己的娱乐大佬地位。这档10月11日开播的周播节目,以五组明星父子的户外真人秀为噱头,精良的画面剪辑和后期制作,为其羸得收视率与关注度齐飞。《爸爸去哪儿》成为社交网站焦点,微博话题讨论数已超1200万次;而从各卫视曝光的2014年综艺节目单来看,明年将有24档亲子节目加入“拼孩大战”。

这档原本不被看好的节目,不仅取得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也激发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少观众和教育学家,都开始通过它来反思父亲角色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当然,《爸爸去哪儿》绝非一档“零差评”节目,除节目内容易审美疲劳、欺骗小孩等环节设置存在争议之外,舆论炮火最密集的攻击点在于——这又是一个从国外购买版权的“舶来品”。

与今年初红遍中国的《我是歌手》一样,《爸爸去哪儿》同样是从韩国购买的版权。批评者认为,缺乏原创品牌、过度依赖“拿来主义”,已成制约中国综艺节目长远发展的软肋。这样的论调其实并不新鲜,从10年前的《超级女声》到如今的《爸爸去哪儿》,几乎只要有非原创的综艺节目走红,都会有人老调重弹。

应该说,这种批判有一定道理。中国电视产业规模庞大,但最近几年鲜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原创节目,从《中国好声音》、《星跳水立方》到《谢天谢地你来啦》、《最美和声》,无一例外都属于海外版权加本土改造的“娱乐转基因”节目。但客观而言,高质量的原创综艺节目可遇不可求,娱乐节目适度“拿来”也未尝不可。

谁也无法否认,在全球娱乐产业的版图上,单论综艺节目形态多样性和“好玩”程度,中国与日韩和欧美之间至少有10年的差距。多年以前,中国电视行业常见的策略是“山寨”——《美国偶像》火了,我们就依葫芦画瓢办《超级女声》。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因不得要领而效果不佳,还会给潜在的版权纠纷埋下隐患。近几年,越来越多电视台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海外版权,实质上已算一大进步。

电视台热衷于购买海外版权节目,其实是顺应传播规律和权衡投资回报率的理性选择。观众对娱乐节目最核心的要求,是要“好看”和“好玩”,实现这两点似易实难。如果电视台自主研发新节目,很可能最终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没能设计出可与欧美日韩媲美的节目;而如果换一种思路,直接花钱引进国外已被观众和市场成功检验的节目,时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在看待引进国外节目的问题上,很多人或许应该摒弃一种思维定式,即认为“拿来”的节目就低人一等。恰恰相反,从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吸取灵感,结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文化习俗进行“本土化改造”,本身也可视为一种创新。

引进国外已有的节目,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唯有创新才是制胜法宝。试想,如果《中国好声音》只是简单照搬荷兰版权方提供的“宝典”,挑剔的中国观众恐怕不会买账;如果《中国梦想秀》没有创造性地加入了中国元素,作为版权方的BBC环球公司,又岂会愿意掏钱购买这档节目在中国衍生出的新模式?每年购自海外的节目很多,但基本只有那些进行创造性改造的节目能脱颖而出。

娱乐节目“师夷长技”,还有一个积极功用,即拓展中国电视人的想象力。回到最初的问题,《爸爸去哪儿》为什么能这样红,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它把观众的眼睛从歌唱节目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综艺节目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此同时,从海外节目中寻找灵感,也是巧妙突破“限娱令”的一种手段。

当然,客观评判娱乐节目适度“拿来”的积极功用,并非否定自主创新的必要和价值。模仿也是一种进步,它不会扼杀创新,如果处理得当还能激活创新能力。若中国电视业能在“拜师”的过程中,摸索出海外先行者们“成功的秘诀”,并时刻怀有创新意识,只需假以时日,也定能孵化出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优质娱乐节目。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王欣然] 标签:娱乐节目 节目引进 爸爸去哪儿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推荐

实时热点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