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于是之: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

2013年02月01日 08:21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1957年《名优之死》:左宝奎.jpg

1957年《名优之死》:左宝奎

1958年《茶馆》:于是之饰演王利发.jpg

1958年《茶馆》:于是之饰演王利发

1981年《请君入瓮》:公爵.jpg

1981年《请君入瓮》:公爵

剧照

撰文/ 杜晋华徐健编辑/ 杜晋华图片/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提供

沉寂病床十余年后,1月20日,于是之悄然离世。当日,京城飞雪,内外皆哀:继2012年李默然、黄宗洛、吕恩、张瑞芳、陈强、叶子离去之后,又失一代大师。其实,于是之并不愿意被称为“大师”,“这是拿小人物开心呐”。让这位曾经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甘之如饴的,只有“演员”这一个身份,如同他的挽词:“于无声处,千古是之。”

“现在这样,都是我演话剧(说话太多)造的孽。”

1992年7月16日晚上,第一版《茶馆》 在首都话剧院的告别演出。上台前,于是之预感可能会出毛病,果然,在这出演了几百场的戏中,他忘了一句词。

“他看着我的脸,却怎么也叫不出常四爷的名字来。”出演常四爷的郑榕,看着忘词的好友,心里难受极了,“当时的于老身体已有大恙,但我不能在台上哭,只能帮着他把话接过来。”

其实绝大多数观众根本没听出来,但他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谢幕时,于是之泪汗交加,拱手鞠躬道:“最后一场,我没给大家演好,实在对不起。”一批观众涌上舞台,请他在“茶馆演出纪念”的T恤上签名,他写了一句:“感谢观众的宽容。”

这是于是之的最后一场戏,自此,他就陷入几近失语的健康困境。在勉强还能说话的时候,于是之开起了自己的玩笑,“现在这样,都是我演话剧(说话太多)造的孽。”于老一生在舞台上饰演了许多角色,从程疯子(《龙须沟》)、王利发(《茶馆》)、老马(《骆驼祥子》)、关汉卿(《关汉卿》)到丁文中(《丹心谱》)、魏勒(《洋麻将》)等——数量上讲,算不得多,但在观众与专家心中,这些形象是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形象的最高范本。于是之本人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清楚的判断,捷尔任斯基(《以革命的名义》),他并不热切,而对于余永泽(《青春之歌》)一角,谁要当他面提起这个角色,他立刻拨浪鼓似的摇头,否定自己的表演。

塑造了这么多角色范本之外,于是之对舞台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对后辈的指点和提携。

1986年,何冀平初到人艺,就向当时任职人艺第一副院长的于是之表示了自己想要写“北京烤鸭”的计划。尽管于当时颇感意外,甚至担心如此大的题材,一个年轻的女孩儿能不能拿得下,但他还是鼓励她“这个题材有前途、很新鲜”,何冀平写的这部大戏正是后来人艺的经典剧目《天下第一楼》

如今在人艺已有70余部作品的导演任鸣,也是得益于于是之的识才。1987年,为了留住即将大学毕业的任鸣,于是之专门给当时的院长徐晓钟写了一封恳切的信,破例纳新。

大导林兆华对于是之一样感激。开始尝试做实验戏剧的林兆华,正是得到于是之的支持,才有了那部一炮而红的《绝对信号》,彼时,于是之与林兆华的戏剧观念并不一致,但他放手由林兆华折腾自己的小剧场尝试。

导演姜文一直被称为“小于是之”。当时不过大三的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次《茶馆》了。1998年2月14日,姜文演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当时身体堪忧的于老已经很少看戏了,但依旧坚持去看了姜文的演出,并去后台鼓励姜文。

就其艺术成就与对后辈的影响而言,于是之无愧“大家”“大师”“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称号,但他从来不愿意接受这些褒奖的称号、荣誉的光环。他提携起来的剧作家童道明曾经问于是之:“表演艺术家、演员,你中意哪一个?”于是之回答:“演员。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

于是之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伴长大。大导演、演员石挥是他的亲舅舅,后来也有人将于是之的戏路归为“石派”,但他并不接受。每每有人请他看剧本、提意见,于是之一定要看两遍才用铅笔写上自己的看法,“人家写东西,花了那么大的心血,那么不易。你看了一遍,就认为自己能给别人提意见吗?”

[责任编辑:高鹏] 标签:于是之 1986年 疯子形象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