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影评:迟来的“记忆之战”
《大稻埕》剧照 《大稻埕》剧照 《大稻埕》剧照 台湾贺岁电影大稻埕2月16日票房预计突破2亿台币,成为今年台湾春节档期的最大赢家。这部回顾20年代台湾历史的“穿越电影”《大稻埕》由叶
《大稻埕》剧照
《大稻埕》剧照
《大稻埕》剧照
台湾贺岁电影大稻埕2月16日票房突破2亿台币,成为今年台湾春节档期的最大赢家。这部回顾20年代台湾历史的“穿越电影”《大稻埕》由叶天伦执导,描述一个对历史漠不关心的大学生佑熙(宥胜饰),在历史系猪教授(猪哥亮饰)的引导下,“穿越”回1920年代台湾最繁华的台北“大稻埕”,见证当年的生活百态,并遇见与母亲面貌相似的裁缝师阿纯(隋棠饰),还与当红艺旦阿蕊(简嫚书饰演)谱出恋曲,甚至和“台湾民众党”的创立者蒋渭水并肩作战,抵抗台湾人在日本统治下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大稻埕》热映考据不足成话题
然而《大稻埕》热卖后却引发一连串历史论战,许多评论者批评《大稻埕》的考据失误,如电影的背景是20年代的台湾,但片中的元素如歌曲《望春风》、《丢丢铜仔》、郭雪湖的画作《南街殷赈》都是30年代以后的作品,甚至严词痛批《大稻埕》是“破亿的烂片”。
对此,导演叶天伦除了多次回应外,2月13日也在网路上为文针对相关细节说明,指出片中出现《望春风》和《南街殷赈》时,都曾强调作品尚未创作完成,《丢丢铜仔》的歌词虽然是1943年才创作出来,但曲调早已在民间流传,加上观众对现行歌词较为熟悉,他才挪用了后来的歌词。叶天伦更以绘画创作“写意而非写实”的精神,强调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已尽一切努力秉持历史精神,“写意”展现20年代的台湾。
《大稻埕》引起的争议让人联想到1989年侯孝贤《悲情城市》掀起的历史论战。当年部分学者批评,《悲情城市》暗示卷入228事件的知识分子早就对日本殖民者有所眷恋、真实身份可能是“台共”,忽视了大部分台湾人是因“228事件”对国民党失望后才开始怀念日本政府、接触左派思想,明显错置了历史因果。
尽管侯孝贤多次声称,《悲情城市》主要想“拍出自然法则底下人们的活动”,甚至希望台湾观众不要将电影与“228事件”联想在一起,但《悲情城市》在国外宣传时曾数度强调该片的主题是“二二八、台湾大屠杀”,因此无法回避史学家对片中228历史错置的质疑,如同《大稻埕》曾在宣传过程中多次强调希望让年轻人认识20年代的历史,因此其“改编”或“写意”的美学手段是否精准呼应所欲召唤的时代,确实值得作一定程度的检视,无法完全以娱乐创意作为挡箭牌。
《大稻埕》的“挪用”是否符合应有的内在逻辑有其论辩的空间,然而如果再退一步看《大稻埕》和《悲情城市》这两场因电影而掀起的历史论战,尽管所回顾的时代不同,却都源于相同的政治背景。
集体失忆让《大稻埕》和《悲情城市》姗姗来迟
大部分台湾人对在地历史非常陌生,1949年起,国民党威权政府基于“反攻大陆”的政策,长期利用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灌输台湾民众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刻意排除和台湾本土有关的背景知识,敏感的228屠杀更是直接被“抽真空”。台湾传播学者罗世宏对1971到1996年间的台湾电视剧进行内容分析就发现,这期间半数以上的台湾电视剧都以中国大陆作为主要叙事空间,叙事的历史时间也有半数以上是以1949年前的历史,中国大陆在国民党的控制下成为台湾电视剧中“不在场的存在”、台湾反而成为“在场的不存在”。
台湾史也一直在台湾的教科书中缺席,几乎所有台湾学生,对“长江”和“黄河”的理解都多过台湾的“浊水溪”和“淡水河”。台湾直到1997年才为中学生编出专门介绍台湾的“认识台湾”系列课本,向学生介绍台湾史地及敏感的228事件。
然而即使如此,许多关键史料早已在威权时期被“毁尸灭迹”,多年疏于存续在地文化也使得相关史料相较于中国史地单薄许多,加上为了升学而精于考试逻辑的台湾师生们,早已从命题趋势和课程比例看出“台湾史”并非考试宠儿,算计之下,少有学子认真对待相关史料。这也是导演叶天伦在宣传过程中感叹:“希望这部电影至少能让年轻人愿意去Google一下‘蒋渭水’是谁”,并且在电影中,透过历史系猪教授向主角强调:“没有历史,哪有你?”甚或他和父亲叶金胜所主持的“青睐影视制作公司”自80年代起大量制播以台湾史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背后的创作缘由。
除了威权时期的压迫,“台湾史”的诠释角度和教学比例在台湾解严后也始终是国、民两党竞逐斗争的场域。台湾历史课纲争议几乎年年上演,《大稻埕》在台湾热卖的此时,台湾的媒体、历史学者和教育部也正在为最新的历史课纲是否不当删除“白色恐怖”、是否过度“去台湾化”、放了哪些228史料而针锋相对。
对立未歇台湾史叙事持续堵车
在这个背景下,20年代的台湾“大稻埕”即使曾人文荟萃,艺术家和政治运动者辈出,但台湾到了相隔近百年的今日才出现一部意图再现“大稻埕风华”的电影,导致许多观众第一次认识郭雪湖的《南街殷赈》,甚或辩论起蒋渭水的政治主张和价值,如同1947年的228屠杀直到1989年才透过《悲情城市》被广泛讨论,皆是迟来的“记忆之战”。
种种争议也印证特殊政治和历史情境下的“台湾史”仍是影视题材的“蚂蜂窝”,《悲情城市》上映的1989年如此、《大稻埕》的2014年亦是。今年1月11日《大稻埕》在台北上映前,导演叶天伦等人曾参与过一场宣传讲座,主持讲座、并曾和许多台湾中生代导演交流的知名影评人郑秉泓便在会后接受采访时提及,很多台湾中生代导演的梦想其实是拍摄60年代到80年代末解严后这段时间的集体记忆,特别是他们所成长、并充斥着社会冲撞的“野百合时代”,然而因为那段历史所延续的对立和争议至今仍深植台湾社会,许多导演目前只敢悬置这些念想,叶天伦选择再现20年代已经算是打了打张“安全牌”。
没想到原以为是张“安全牌”的历史题材,上映后仍然硝烟弥漫。至于那些更冲撞、更近身的“敏感题材”,台湾观众或许还得等一等。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图片新闻
视频
-
实拍日本“最美玩家”打街霸
播放数:124531
-
爆乳“越南妞”拍摄定妆照
播放数:211435
-
国行版索尼PS4主机开封仪式
播放数:104787
-
暗访网游陪练竟藏有色情服务
播放数:22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