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独家]《群鸟之悲》:师承东欧诗意 展示非洲苦难


来源:凤凰网娱乐

《群鸟之悲》:师承东欧诗意 展示非洲苦难 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主演:Ibrahim Ahmed aka Pino/Toulou Kiki 类型:剧情 评分:5分(满分:10分) 观影反应: 掌

《群鸟之悲》海报

《群鸟之悲》:师承东欧诗意 展示非洲苦难

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主演:Ibrahim Ahmed aka Pino/Toulou Kiki

类型:剧情

评分:5分(满分:10分)

观影反应:

掌声热烈,结束后有外媒记者擦眼泪。

剧情:

Kidane与妻子Satima、女儿Toya在廷巴克图附近的沙丘上平静地生活,但廷巴克图已被恐怖组织圣战者占领,他们强迫居民遵从他们的法律,不能唱歌、吸烟,要求女性围头巾,戴手套。一天一天,他们增加着新的法律,执行着荒谬的刑罚,酿造了许多悲剧。Kidane一家由于远离小镇,一直幸免于难。没想到,命运没有放过他们,由于渔夫Amadou杀死了Kidane一家最喜欢的一头奶牛,Kidane找他论理时,不小心杀死了他。发现尸体的恐怖组织成员将Kidane抓走,尽管舍不得家人,但Kidane还是面向了自己的死亡。

评论: 

从前年的《战斗之后》到去年的《格里格里》再到今年这部《群鸟之悲》,戛纳这些年的竞赛单元总有一部质量垫底的非洲片,而它们不约而同体现了非洲国家的风俗民情和民众遭遇的政治压迫,这也暴露了戛纳选片的某种思维定势——围观第三世界国家的水深火热,从而让欧美知识分子找到悲天悯人的机会。

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曾在2002年凭借《期待幸福》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大奖,也可算是戛纳的嫡系导演。与一般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导演在法国学习电影不同,希萨柯求学于俄罗斯电影学院VGIK,在莫斯科待过十年,师承诗意的东欧影像风格,他的作品也往往专注于探讨非洲和西方的纷扰关系。

《群鸟之悲》比前两年戛纳入围的非洲电影强一些,原因是导演并没有停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奇观展示上,而是比较重视情感面的刻画,主人公直面死亡但挂牵女儿时,真挚的诉说和泛红的眼眶,让欧美媒体人流下了热泪。此外,影片的优点还在于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展现非洲风貌的沙漠景观,尤其是漂亮而开阔的摄影镜头,突显了导演的功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Kidane误杀Amadou时在水中开枪的一场戏,先是一镜到底展现突如其来的枪杀,随后拉向远景,清醒后的Kidane向对岸狂奔,Amadou则浮尸水上,在大自然的水天一线中,命运的悲怆与荒谬不期而至。

或许是过于追求散文诗意,影片呈现了多组人物在圣战者统治下的不同遭遇,教堂被强行闯入,拿鸡挡路的神婆唬住了恐怖分子,说唱歌手在镜头前忏悔不该接触嘻哈乐,少女被圣战者看上被要求强行成婚,卖鱼女子被要求戴手套时奋起反抗却最终投降,唱歌女子遭遇鞭刑,犯罪男女被埋在土里只露出头部继而被石头活活砸死……然而,这么多线索并未成为有机整体,使电影的节奏显得有些凌乱。而开头被枪追击时奔跑的鹿,与Kidane全家在最后赴死时的奔跑,明显是一对意象投射,但说实话,用得比较楞,不够自然。

导演对片中诸多人物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主人公Kidane原本可以有带着全家离开是非之地的机会,但贪图安逸的他留了下来,随后撞上了悲惨的命运;而其他一些想要反抗的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这或许就是影片发生地的现状,也是导演期待的改变。好在,一家人的亲情是普世的,女儿最后的狂奔牵动人心,也留给了观众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他们摆脱这样的命运?

相关专题:2014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责任编辑:李毅]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