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印电影有何区别?好莱坞只能拿走宝莱坞10%票房


来源:凤凰娱乐

凤凰娱乐讯 抛除北美、欧洲、日本等地的电影市场,中国内地和印度是最容易被拿来两相比较的。两者的本土电影市场都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成长着,而好莱坞巨头们对中国、印度的票房潜力也是虎视眈眈。然而,

尽管《三傻》《泰囧》是印度、中国电影狂飙突进中的佼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电影方向一致。

凤凰娱乐讯 刨除北美、欧洲、日本等地的电影市场,中国内地和印度是最容易被拿来两相比较的。两者的本土电影市场都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成长着,而好莱坞巨头们对中国、印度的票房潜力也是虎视眈眈。然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电影和印度电影真的相似么?

中印两国巨大的票房差异

很多人谈论中国和印度的区别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强调中国无与伦比的基础设施和印度反复无常的政治环境。这些都对,但这两个国家的一个更令人意外的区别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拿走了大约60%的票房收入,而在印度,这个数字只有不到10%。如何解释这么大的差别?难道中国的影迷们都是美国大片的忠实粉丝吗?为什么印度的影迷们绝大部分都去买本土电影的帐?

具体到2014年这个区别就更加明显:在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前十名里,《变形金刚》《星际穿越》《X战警:逆转未来》《美国队长》都忝列其中。而在印度电影年度票房前十名里面,没有一部好莱坞大片。这显然是比基础设施和政治环境更明显的区别,对于好莱坞的大牌电影公司来说,印度市场显然意味着更艰巨的挑战。

印度电影票房市场非常碎片化

就印度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市场两者的对比而言,印度的电影工业非常碎片化,而且非常迎合自己对应的特定本土市场。

从印度电影市场整体的票房份额来看,印地语宝莱坞电影拿下了不到一半的电影市场票房,泰米尔语宝莱坞电影的票房也差不多不到一半,剩余的票房市场被相对的小语种(主要是泰卢固语和卡纳达语)宝莱坞电影瓜分。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不同语言分类导致的电影市场区别其实比想象的更加明显。一位印度电影评论家说:“在讲印地语的地区,大家通常只认识印地语电影的明星。而如果一个泰米尔语电影的明星走在街上,则完全没人能认出来。”这是因为即便两者都是印度宝莱坞电影,泰米尔语电影和印地语电影都完全只针对本地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开始细分

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与印度电影市场却完全不同,因为中国不同地区的本土电影市场并没有像印度电影市场那样巨大的区别。中国电影市场在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时候,大牌中国导演直接借用了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大投资全明星地做出了中国大片。但到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相比那时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已经有一些早期的“宝莱坞化”的趋势。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和徐峥的《泰囧》,二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大片,但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票房份额。这就对好莱坞和其他国际电影巨头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毫无疑问,中国影迷们热爱好莱坞大片,但与此同时,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的本土电影品牌和电影产品也在越来越受欢迎。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大部分世界上的快速消费品巨头都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在中国零售业市场份额上的下降。基于目前印度的现状,如果五年后,好莱坞的大片还能拿下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的60%,那才真是奇事一桩。

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应对之策

当然,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好莱坞电影公司仍然有自己的应对方法。迪士尼在印度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在最初进入印度本土市场的时候,迪士尼遭遇了很多挫折却依然成效不大。随后迪士尼改变策略,收购了印度本土的一家电影公司UTV。观众们在看UTV生产的电影时,很难发现那个并不非常明显的迪士尼标志,而UTV自己的官方网站上也并没有过多介绍自己隶属于迪士尼公司。迪士尼在印度电影市场的经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像迪士尼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之前善于利用自己的品牌和电影产品赚钱;而在像印度这样的市场,它们却需要依靠收购运营本土电影公司,制作本土电影来赚钱。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国际公司想要在亚洲这样一个非常碎片化的市场获得成功,就要重新思考自己产品的价值主张和市场领域。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结局了,因为随着电影市场进一步的不断细分,他们就几乎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产品可供自己随意挑选。

(作者:旺财博士 编译自《福布斯》)

凤凰娱乐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飞飞]

标签:中国电影 宝莱坞 好莱坞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