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凰 娱 乐 出 品
采写、摄影/波米
《失孤》是彭三源首执导筒的电影,在此之前,她是一位电视剧领域较为有名的编剧,她的编剧代表作《半路夫妻》、《你是我兄弟》都是口碑较好的国产电视剧。尽管如此,首次执导一部电影对于彭三源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在筹拍《失孤》期间,彭三源得到华谊老板王中磊的支持,成功请到了刘德华加盟,并因此吸引了梁家辉、吴君如等香港影星的客串。但也因为一次“监制邀请”,本片与导演陈可辛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可辛拒绝了《失孤》的监制,却在看过剧本后迅速展开了同题材电影《亲爱的》的拍摄,并最终让那部电影赶在了《失孤》之前上映……
而在《失孤》正式登陆内地影院之际,导演彭三源就这些“江湖传言”与“拍摄幕后”接受了凤凰娱乐的独家专访。
凤凰娱乐:大家都在把陈可辛的《亲爱的》与此片进行比较,并且很多媒体传《失孤》最开始就是找陈可辛拍的,是这样吗?
彭三源:首选我必须得说,陈可辛是我特别喜欢的导演,我喜欢他两个片子:一个是《甜蜜蜜》,一个是《中国合伙人》。
因为我是第一次做导演,华谊多少有点不放心,在最早筹备《失孤》的时候,小王(王中磊)就跟我商量能不能请一位监制,于是我提出了两个人选,一是陈国富,毕竟他是金牌监制,如果他不行,第二人选是陈可辛。后来我们就把《失孤》的剧本给到了陈可辛,其实还不是我给的,是小王给的,在这之后,陈导表示说不能来。可我没想到的是,最后他和我们出现了“题材撞车”,这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而且从立项到筹备,所有这些工作我们都要比《亲爱的》早,拍摄也是我们在前。
凤凰娱乐:这件事和吴君如来演《失孤》有什么关联吗?
彭三源:其实没有关系,我也不怎么愿意说这个事,因为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后辈导演,好像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电影不好,所以去借什么话题去帮衬一下……这个电影不需要这些,影片大家自己会去评论的,它和《亲爱的》是两个不同的影片。
至于吴君如老师,我真的应该叫她“老师”,因为她是我非常喜欢的香港演员,演技好、演戏放的开。她参演《失孤》是“零片酬”出演,我没付过她一分钱。而且她在我们的片子里的造型是颠覆性的,她本人那么漂亮,我们却给她打扮成了农村妇女,而且她戏份并不多,却飞过来两次(参与拍摄),我们有一些戏是在江西拍,有一些戏又在成都拍,所以她还要来回跑两次。
而且在我看来,陈可辛导演和吴君如是一体的,我更倾向于相信用君如姐的态度来代表他们二人的态度,这样理解比较善意吧。
凤凰娱乐:《亲爱的》的原型人物有湖北人彭高峰(黄渤饰),《失孤》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它是不是综合了彭高峰和另一位寻子的父亲郭刚堂?
彭三源:郭刚堂是。但彭高峰的影子不多,虽然我看过他的案例,但我们这个片子里几乎没有彭高峰的影子。《失孤》的原型其实还有山西的两个人,一个是老板,另一个是这老板在路上遇到的一个人,他俩都是山西人,而且在找孩子的路上同病相怜,所以这两个人跟郭刚堂合起来,形成了刘德华的角色。当然片中还有其他一些“父亲”的影子。
凤凰娱乐:前不久,《亲爱的》中赵薇演的原形人物说要起诉片方,你在创作《失孤》时有没有考虑过改编的“边界”问题?
彭三源:当然会考虑,我拍这片的所有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要帮助这些“失孤”的父母和被拐的小孩。我在一开始改编时,对到底放进哪些细节进行了反复权衡——什么是要的、什么是不要的。再加上雷泽宽这个人物,一开始我把他定位成一个多年来坚持在路上寻子的父亲,所以角色正向的东西本来就比较多。
而且从法律层面来说,我们影片里用到的所有细节,哪怕是一个网名,比如说曾经有铁索桥的这个镇,我们都有相关的法律授权,包括郭刚堂这个人也是,他都给了我们法律授权让我们进行改编,在改编中我们也绝对不会伤害到他的家庭,因为他已经“失孤”了,已经是在生活中受过创伤的人,我们不可能再给他二次创伤,毕竟这些人很可能因为影片要去打开他的伤口展示给观众,所以那些在改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我们肯定是事先规避掉了。
凤凰娱乐:现在原型人物都看过影片了吗?
彭三源:我还真不知道郭刚堂是不是看了,因为邀请谁来(首映礼)我也不知道,但片中涉及的那个“宝贝回家”网站的工作人员看了,公安部打拐办也看了,我希望有一个把关,我也希望整个影片传递的信息最终是正向的。
凤凰娱乐:关于原型人物,郭刚堂是山东人,而你将片中的“雷泽宽”改成了安徽人。但这两省人的口音都和刘德华本人的口音相差很大,为什么没有给刘德华找配音?
彭三源:首先,把这个人物从山东挪到安徽,包括把孩子失踪的时间往后挪了两年,都是对郭刚堂本人的尊重和保护。如果他现在愿意出来接受采访承认自己是人物原型,那么OK;如果不愿意,我们至少也已经把他所有日常生活的细节换掉了,这是在改编时的一种保护。
关于华哥的口音是这样的:第一,我认为这个寻子的父亲行走中国大地15年,去了那么多地方,当他去一个地方之后一定都要试图用当地口音跟当地人沟通,这样他沟通的比较快,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南腔北调”最合适。这个角色不太可能说一口纯正的安徽话,就像你去采访郭刚堂,他也不是说一口山东话,他其实讲的是相对标准的普通话,目的是为了跟人沟通方便。第二,华哥自己其实为了这个角色在尽量地讲普通话了,因为我在他拍戏时就跟他说我不会配音,他还看了我半天,我说我真的不会配音,因为他在角色里泡了那么久,已经和雷泽宽融为一体了,这种语言情绪是配音特别难复制的。就像我们看很多译制片时听配音一样,还是不如看字幕听原声。
凤凰娱乐:井柏然的角色没有地方口音也是同样的原因?
彭三源:是,一个意思,其实最开始大家商量过到底要不要用方言来拍这样一部电影,我说不要方言,因为如果……
凤凰娱乐:但孙海英的角色说的是四川话。
彭三源:只有地方上的配角是说地方话。比如当主角到了一个地方,我们为了表达他到的是这个地域,才会让当地人说地方话,比如轮渡上的人、渔船上的人等等。井柏然这个角色之所以也没说福建话,是因为我不想把整个片子变成一个突出地域性的电影。很多人会认为说方言有易于角色塑造,我不这么认为。当一个演员他的戏很好、剧情也很好的时候,普通话更利于传播。另外普通话的表演可以让影片的调子看起来不那么土、不那么乡土化。
凤凰娱乐:你的意思是不用方言可以让影片看起来不像一部“地下电影”或“第六代”电影,而是一部照顾市场的主流影片?
彭三源:对。而且我不需要用方言来增加影片质感,或者说,影片的质感不取决于演员是不是说方言、说的是不是够好,它与这些东西都无关。
凤凰娱乐:那你不担心观众出戏吗?
彭三源:不担心,我在拍摄和剪辑时都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失孤》是后期配音,华哥其实很用功,当我跟他说我不找别人为他配音之后,他一直默默的在练普通话,所以到了后期配音时,当他的角色说“你妈带你去吃豆花儿”那句对白时,他能把豆花的儿化音说的特别好。
凤凰娱乐:关于选角,我们可以理解你和投资人选择刘德华的原因,但片中一些小角色为什么也要找香港演员?比如梁家辉和吴君如,他们饰演的都是内地人。
彭三源:其实是华哥的面子,我个人是请不来他们的。梁家辉是我非常非常崇拜的影帝,他演过那么多的好电影。梁家辉之所以接受这个角色,是因为他是演一个福建警察,我觉得福建那边的口音跟香港也相差不远,他们说起普通话味道是一样的。唯一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大明星演个小警察实在大材小用,可能你会觉得这场戏串的太“星光灿烂”了。请吴君如是因为她是一个好演员,我认为好演员在表演上是没有地域的,吴君如老师的声音是配音的,因为我们要把她的声音配成江西口音。
凤凰娱乐:本片结尾也是很多人讨论的地方,有人甚至说,是不是在致敬刘德华前几年的《新少林寺》或者更早的《大支佬》,两部电影最后都出现了华仔与佛的互动。
彭三源:没有,我其实没看过《新少林寺》。我自己想说的是,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都在红尘中找寻着什么,片中的人或许是在寻找家人,其他人则可能在寻找财富、成功或我们认为的那些重要的东西,那对于方外人或出家人来说,他们或许看着我们很可怜,但又无能为力。所以我其实不想就事论事,而是要把这个片子升华到一个哲学或宗教的高度。用西方的人说这可能是“上帝的悲悯”,当结尾上升到一种属于上帝、属于宗教的悲悯时,这个片子就有了一种特别温暖或更有智慧的调子。
刘德华的角色,寻子这么多年不可能没有变化,最终他虽然还是没找到孩子,但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一定升华了,所以最后片子使用航拍,注视他直直的奔向远方,那时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
凤凰娱乐:之前刘德华说你的技法偏欧化,而且并没故意营造现实感。
彭三源:拍的比较欧化是因为我真的喜欢那些欧洲大师的电影。比如说我在电影学院进修时,最喜欢的导演是《永恒与一日》的导演安哲罗普洛斯,他们都管我叫“安哲罗普洛-源”,因为我一到“拉片课”就会用安哲的片子。
其实包括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我也特别喜欢,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狼图腾》高级?他完全可以拍一个情节片啊,但阿诺就提炼出了属于他个人气质的东西。而我这个影片呢,为什么投资方看完也都特别得意,包括小王,他高兴的说:“我真没想到你会拍出一个欧洲范的电影!”
你知道我们还请了一个配乐大师——泽贝纽-普瑞斯纳(曾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御用配乐,《红白蓝》三部曲与《双生花》的配乐师)。我之前给他看了剧本,他都很感动,等到拍完给他看正片时,他说:“你知道吗,我能从你的影片里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子!”他当时特别开心,他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答应给我作曲。
关于“乡土化”的问题,我在一开始跟华谊做导演阐述时上来就说:“我不想拍中国的乡土电影”。我不知道别人,如果是我拍,肯定必死无疑。在这儿我倒不是说第六代导演不好,但他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中国那些特别土的东西,这往往是人们看到的“第一眼认识”,你没有提炼出第二眼、第三眼认识。创作者是需要爬高的,比如这个片子,我可以拍一悲剧,那就是土、就是让你哭,我可以那样拍,但我没有。你比如说刘德华喊:“你一定要上大学!”那是让人泪崩的,但我在剪接时都放弃了,因为我总体上把握了一个调子,第一层是“悲剧”,第二层是“坚持”,第三层是这两个人的“爱”、是人和人之间搭建起来的桥梁,这也是《失孤》反复在拍“桥梁”的原因,这个片子出现了那么多桥梁,可不是巧合。
那么在爱之上,再上一个境界的就是刚才说的“宗教”。所以影片应该要不断往上攀爬,这是我拍摄本片的基本追求。
凤凰娱乐:现在有这么一部分年轻的观众,她们觉得你把刘德华和井柏然拍出了“基友”的感觉,你怎么看?
彭三源:绝对是误读。华哥(刘德华)演的雷泽宽和井柏然演的曾帅,一个在找儿子、一个在找父亲,当他们两人遇见时,是互相填补了多年来对方生命中的空白,曾帅是22岁,突然这样的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他会想他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所以华哥相当于他的“父亲”,至少是替身,其实他们两个人互相做了对方的替身。
这种“如父如子”的关系形成后,对于他们来说,多年来最缺失的是对彼此的触摸,这个没有错吧?因为如果要是父子,那孩子肯定在小时候会让父亲抱着、扛着、背着,即便成人之后,父亲也会时不时拍拍儿子的肩膀,时不时打闹。所以他们两个人在片中的肉体接触其实是对于缺失的回补,是一种渴望,这个跟基友没有关系。
关注纷繁忙碌的电影业,以及穿梭其中的电影人,无论台前,抑或幕后——凤凰娱乐《电影人在线》
采写:波米
责编:胶片 芥末蘸酱
监制:刘帆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