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届春晚:总导演为买《我的中国心》跑到中英街


来源:新民周刊

人参与 评论

李谷一(资料图) 嘴里嚷嚷着“我顶着骂名干这件事,领导应该感谢我”的冯小刚,还是拿起了春晚这锅粥的勺子。 其实“小钢炮”应该早就习惯了挨骂,在中国干导演二十年,挨骂是“必须的”。不过,这两年随

李谷一(资料图)

嘴里嚷嚷着“我顶着骂名干这件事,领导应该感谢我”的冯小刚,还是拿起了春晚这锅粥的勺子。

其实“小钢炮”应该早就习惯了挨骂,在中国干导演二十年,挨骂是“必须的”。不过,这两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票房越来越高,他对挨骂越来越不淡定,好比这次《私人订制》遭恶评,他的反应就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

执掌春晚就不同了——春晚反正年年遭骂,他挨骂也就是持平,得了几句好评就是“历史的大超越”了;而且冯导已经说了,只此一次,下不为例,那么马年春晚就是他的绝唱,或者说纯粹是玩票,弄砸了也不损害他贺岁导演、人民导演的固有形象。

令人担心的是,本届春晚会不会有大量植入广告扰民?《私人订制》整得像小品大集,现今传出的春晚菜单却只有4个语言类节目,不是呼吁审查者高抬贵手吗?难道是他自己对“同类”痛下杀手?

冯小刚积累了二十年的人气和票房信心,用在《一九四二》几乎完败,这次马年春晚会不会还他一个惊喜?

既要“审”又要“省”,果然是“大家都不易”。也难怪冯氏会说:“开句玩笑,我就不感谢领导了。我顶着骂名干这件事,领导应该感谢我。”

半年前,2014年央视春晚发布会宣布,聘任著名导演冯小刚为总导演。跟在总导演身后的一串名字,也都是大腕级——副总导演、语言节目总监:赵本山;艺术顾问:张国立、阎肃、冯骥才、刘恒、印青;晚会策划:赵宝刚、沈腾、彭大魔……

忽然间,2014年春晚的聚焦点,就从“好看不好看”,变成了——看星光熠熠的“冯家班”,能不能抵抗春晚这道“精神年夜饭”的积重难返。

这将注定是一场恶战。因为,春晚一方阵营出动的也全是“精兵勇将”——严格审查、歌功颂德、节目固化、罐头假笑、鼓掌观众、年节文化搭台名利唱戏……

曾经“惊动高层”的一台晚会

厌倦了春晚的一代观众,大概真是无法想象没有春晚的那段岁月。

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春节大联欢》,是这样开头的:“同志们,1955年胜利地结束了,我们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胜利的高潮里进入了1956年……”尽管只有小范围人群能够在现场观赏这台晚会,全国人民要等它冲印成电影胶片后才能一睹真容,但它仍被视为最早的“春晚”雏形。

两年后,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成立,除夕之夜,本着“给观众拜拜年”的愿望,中国人才终于有了自己的除夕晚会——第一届只有4个节目,分别是:芭蕾舞《四个小天鹅》、笛子独奏、二胡独奏,以及男高音独唱。

从“除夕晚会”发展到“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足足花了25年。而现在嫌它老旧的观众,又怎么能想到,1983年春晚的诞生,是代表了新思潮的萌芽,代表了文艺重新回归人性化,是顶着“把社会主义的娱乐生活变得跟资本主义一个味道”的风险,才能迈出这一大步——甚至,它“办还是不办、怎么办,都曾是个惊动高层的问题”。

当年,时任央视台长的王枫,对这台春晚唯一的要求是:“让观众不要拨台”。你可以想象,在那个百废初兴的年代,选择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奉上一台以让老百姓高兴为目的的演出,“春晚”的起点其实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之所以“惊动高层”,也是因为春晚在诞生之初,它的演出形式就称得上是颠覆。在纪录片节目《往事》中,1983年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如此形容:“以前的电视节目,电视人都是教育者,观众是被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我们告诉你们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告诉你热爱祖国,你就热爱祖国……我们是教育你的。观众没有任何权力来指挥电视台的节目,都是领导给你安排的,不是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而春晚的创举,一是“打破舞台上下的格局,设置演出区和观众茶座,中间不设间隔”,并“穿插中国传统的有奖猜灯谜活动”;二是“实况直播,设置热线电话,让观众实时打电话进来点播节目”——如此互动,如此民主,在从前的电视节目中都是无法想象的。

结果,央视用上了当时仅有的四部外线电话,每一部都“热得都冒了烟”。而观众来电点播最多的节目,就是李谷一的《乡恋》——既是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也是被高层领导不点名批评的靡靡之音,带着禁忌色彩。一边是装了满满5盘的点播条子,都写着《乡恋》;一边广电部部长就坐在台下严防死守——最终,顶不住群众压力,部长一跺脚,播!

头几年的春晚,与眼下的“歌功颂德”之讥刚好相反,几乎都是踩着线,为广大人民“谋文艺福利”——1984年春晚,黄一鹤为求创新,想了个主意,“请海外游子回到北京来,到母亲的怀抱里来一起过春节”。“为了层层报批能顺利通过,大家费了不少脑筋,最绝的甚至从毛泽东的著述里抄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好的,都是爱国的’……类似语录抄了一大本,归根结底一个意思:用毛主席语录证明,请港台演员是可以的,可行的。”

当年连《中英联合声明》都尚未签署,别说请港台演员,就是找港台演员的歌带都不容易。为了买到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黄一鹤等人跑到深圳特区,找到中英街,还得“趁边防部队卫兵不注意,悄悄溜到属于香港管辖的另一边去”,这才算到手。

也是在这一年,春晚开始有了它固定的晚会主题曲。为了“不再用进行曲一样的歌”,黄一鹤找到乔羽,请他写一首“有着浓浓的骨肉之情,调子要柔和,像古人写的《送别》、《阳关三叠》一样”的歌——此后,《难忘今宵》才被沿用多年。

前些年,春晚被曝有“掌托儿”——这足以令当年的班底瞠目结舌——从前,观众拍手拍得都停不下来,哪儿用得着特意去请“鼓掌观众”?

相关专题: 2014央视马年春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范颖洁]

标签:央视春晚 弊端 80年代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周迅四合院:地处闹市 1院拥13间房(图)

0条评论2014-02-25 09:55:42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