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奥斯卡政治遗珠再审视②:红色高棉刽子手熟读毛主席语录


来源:凤凰网娱乐

记者手记:在奥斯卡提名揭晓后,我们没在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名单里看到《一代宗师》的身影,除了几部大热门,意外上榜的是一部柬埔寨电影:《残缺影像》。如果你简单查询过它的信息会发现,这是一部讲述70年代柬埔寨

《残缺影像》的导演潘礼德其实早被国内很多东南亚电影爱好者所熟知(Bophana center供图)

记者手记:

在奥斯卡提名揭晓后,我们没在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名单里看到《一代宗师》的身影,除了几部大热门,意外上榜的是一部柬埔寨电影:《残缺影像》。如果你简单查询过它的信息会发现,这是一部讲述70年代柬埔寨共产党大屠杀的电影,在那场与中国关系微妙的大屠杀中,柬埔寨整整有1/8-1/4的人口被屠杀,而《残缺影像》则用看似轻易的黏土动画承载了这样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

《残缺影像》的导演潘礼德如今的头衔有两个:一是柬埔寨首位奥斯卡提名者;二是那场屠杀的幸存者。显然,他的第二个头衔戴在头上的时间要更久:1975年,11岁的他和很多柬埔寨人一样被投进了劳改营,屠杀的4年间他失去了许多亲人,随后他逃往法国,在巴黎认识并学习了电影。在此之后,他返回柬埔寨,用电影生涯90%的电影作品都对准了同一个题材:“红色高棉屠杀。”

在奥斯卡颁奖之前,我们电话采访了正准备从金边启程前往洛杉矶的潘礼德。因为他作品中极强的政治含义,我们下面的采访也并没有紧扣电影本身。而对于“红色高棉屠杀”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我们则采访了曾发表《以革命的名义——红色高棉大屠杀研究》一文的著名历史学家程映虹教授。我们深知,红色高棉惨剧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正如潘礼德在采访中所说:“早晚有一天,你得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那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记忆,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柬埔寨共产党”、“赤柬”在以下访谈中被通译为“红色高棉”)

潘礼德揭《残缺影像》拍摄理念:人都会像黏土,化为尘埃随风而逝

凤凰电影:在你2005年那部《被烧毁的剧院的演员们》(后简称《演员》)中,有一段女演员对着一个房屋模型回忆起红色高棉暴行的场景给我印象深刻,《残缺影像》的模型概念可以被看做是那一段的延伸吗?

潘礼德: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这样的,都是关于柬埔寨回忆的讲述。但是《残缺影像》更倾向于一部纪录片。《演员》更多关乎在战后幸存的艺术家们多年后的生活描绘和回忆,它更像是一幅战争后果的展示图,而《残缺影像》则更重在讲述大屠杀过程中人们那些真实的经历。

《残缺影像》以看似轻易的黏土动画承载了一个沉重的屠杀主题(Bophana center供图)

凤凰电影:可能所有采访你的人都会问,《残缺影像》为什么会选择以黏土动画的形式呈现?

潘礼德:首先,《残缺影像》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动画片。我们只是用了黏土小人的形象。我本来想做一部非常传统的纪录片,但是我突然得知我一个助手可以捏黏土小人,我让他为我捏了一些,然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个挺聪明的创意——这些黏土小人其实带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这些黏土的构成就是土和水,在拍摄结束后它们又可以重回自然,十分环保。当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小人不仅仅是黏土形象,它们更代表了人类的精神本质:每个人最终都会像黏土一样化为尘埃随风而逝。在柬埔寨,我们对菩萨祈祷,对石头祈祷,只因柬埔寨人相信万物有灵。我们懂得,当一个人死去之时,灵魂不会随之而亡。所以这些黏土捏成的小人,也正代表了那些在屠杀中的死难者之灵。除此之外,这对于我也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纪录式拍摄,它为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毕竟,我也是屠杀的幸存者之一。当一个屠杀幸存者作为导演去不断表现屠杀的时候,其实我心里一直是五味杂陈的。而这一次“黏土”让我找到了一种更加舒缓的表达之道,对我自己亦是一种宽慰。

凤凰电影:整部《残缺影像》的投资有多少?制作周期多长?我知道《S21》那部电影的融资过程非常艰难,这次有没有遇到类似困难?

潘礼德:关于投资,我其实并不知道确切的数目,因为我的法国赞助商也投资了一部分。这部电影耗资有些高,主要原因是拍摄时间比较久。如果三个月就可以杀青,估计只会花2万美元,但是现在拍了两年,理应就要花更多的钱。

[责任编辑:张飞飞]

标签:奥斯卡 政治 遗珠 红色高棉 残缺影像 潘礼德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