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独家]斯科塞斯多伦多对话录:盛赞揭露印尼屠华纪录片


来源:凤凰网娱乐

凤凰网娱乐讯多伦多时间9月11日,电影巨匠马丁-斯科塞斯亮相多伦多电影节,参加了由他联合导演的纪录片新作《争鸣50年》(The 50 Year Argument)的映后交流活动。马丁在对话中除了

马丁谈新片《争鸣50年》:戈达尔特吕弗无不是好写手 纸质书消失对我来说有毁灭性

主持人:有人指出《争鸣50年》开头的纽约看上去很眼熟,这个片段取自于?

马丁:《西区故事》啊,因为它太棒了,构图和视角都无可挑剔。

主持人:那影片的结尾呢?

马丁:那个是特吕弗的《华氏415度》(Fahrenheit 451,特吕弗首部彩色片——编者注)。其实我用这个电影的想法是后期制作时才有的。原因是原著那本书对我影响太大了(原著是美国作家雷-布莱德伯里的同名科幻小说——编者注)。它的概念也让我深深着迷,它道出了文学的美丽与迷人。《华氏415度》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我第一本买进住所的书,我妈和我做刷漆工的哥哥当时还显得很担心。因为我们那的人都没受过教育,书籍对我来说就很可贵,我从那本书开始才去学着如何读书、看书,这样过了很多年。而且当时的法国电影给了我们无数电影人太多的启发。而这些人:特吕弗,戈达尔和让-雷诺阿……又无不是个好写手。

对我来说,文学的丧失、纸质书的消失一定是毁灭性的。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无法忘却的永恒记忆,它见证了我对于文学丧失的恐惧。关于这个结尾我们还聊过一些不同的版本,因为毕竟只有少部分的人知道这本书,一些年轻的观众估计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特吕弗那部没被广泛接受的电影,这里插一句:我个人认为《华氏415度》的电影版也很棒。但虽然知名度低,但如果结局是“人们都存在于一本书中”确实是一种更其妙的感觉,这也会引发人们的恐惧:如果书中的一切都消失了可怎么办啊!这就是我使用这个结尾的目的。

主持人:我记得你在以前的采访中说过,你60年代时就已经开始看《纽约书评》了?

马丁:对,我记得那是“纽约报纸从业者90天大罢工”的时候。当时有家不知是烟草店还是杂志店的地方,就在华盛顿广场学院大楼的外面——现在纽约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所在地,那家店当时卖了不少很棒的杂志。我那时候大概是21岁出头的样子,1963年。而我当时周围的人可没有读书的习惯,所以读书完全是我自己培养的兴趣,那些知识也完全不令人生畏。自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很多想法都变了。我会去追一些作者和一些文章。可是70年代我去洛杉矶拍电影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看了,落下了不少。

主持人:那有纽约客爱读的书吗?

马丁:没有,那时候变化太快,无论是文学上、政治上……再加上越战,我的背景其实相对来说是保守的。《纽约书评》涉及了很多当时这些话题的内容。虽说很多其他的出版物也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但是没有一家能像《纽约书评》呈现的文章那样能起到“变革者”的作用,这使这本刊物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颠覆性。

主持人:Dave提出过把文章故事用视觉方式呈现出来的高难度过程,你的团队使用了不少文献资料和访谈。其实美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很少被记录的。你能谈谈把这部电影用视觉方式呈现的过程吗?

马丁:我们做一个这样的电影听上去就感觉怪怪的了。其实最大的困难是:当我们着手将文学视像化时,我们才发现作者的遣词造句是如此非凡,以至于我们不确定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只能投入进去,试着把这两种概念联系起来,特别针对年轻的观众来说。

所以,我们起初并没有什么方案或办法,但既然答应了要做,每个拍摄成员进组时便都带着自己的创意和画面了,我们就这么开始的。还有就是那些作者本人的访谈,他们的性格会决定他们要如何与观众沟通,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拿捏的方式。

相关专题: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责任编辑:刘娜]

标签:斯科塞斯 多伦多 电影节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