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陈丹青:文艺方面世界在调整对中国的态度
陈丹青
5月13日,正在参加首届“乌镇戏剧节”的陈丹青走进设在乌镇昭明书院的凤凰网演播室,接受凤凰网文化频道《年代访》节目独家对话。久未“发声”的陈丹青在评价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时,将诺奖委员会的心态归结为“识中国的时务”。“这十多年,中国变得已经非常庞大了,你绕不过它了,所以在各个领域,西方也要有所表示。这是西方所谓识时务者,我发现瑞典根本就是打算识这个时务。”
以下为对话实录节选: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2008年您接受我们节目采访的时候,您说我们中国会出诺贝尔奖得主,但是不会出大师了,那么您能不能谈谈莫言获奖?就是现在这个价值标准,好像已经消失了,大家都迷失在各种解读当中,比如这个派说是这样的,那个派说是那样的,但是奖项在那里,当然它也可以不重要。
陈丹青:莫言这个事情,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第一我知道会很多人出来说话,各自说出了一部分有意思的话,第二凡是这种事情,我感兴趣的不是莫言这个作者,而且我也没有看过他的作品,我感兴趣的不是一个中国人得奖,我感兴趣的诺贝尔这样一个委员会,办了将近一百年还是一百的年我不知道。
就是过去八、九十年给这个,给那个,不给中国,但今天他们终于,我不知道是妥协也好,策略也好,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事,就是我们得给中国一个脸,现在他们真的这样做了,这是我对这件事情真实的看法。因为我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我不能评价他的作品。而从礼貌来说,一个人如果得到这样的奖,反正我不会去,我的性格倒不会去再说什么话,我只回答过一句就是祝贺他得奖,就是完全是一个礼貌行为。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可是这件事最好玩的地方可能还不在于他得奖本身,在于各种不同观点的人的反应。
陈丹青:这个事情在十多年前已经发生了,就是中国是一个太大的存在,因为改革开放这个存在已经,你不能装作没看见了,所以这个世界不断地在调整对中国的态度,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然后终于轮到文艺方面。所以他们给一个高行健,他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他是中国人,但他人住在法国,用法语写作。那我想可能还会有一次,就是给本土的中国作家。那么十多年后这个时刻到来了,就是这十多年,中国变得已经非常庞大了,你绕不过它了,所以在各个领域,西方也要有所表示。我觉得这是西方无论从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去评价它,这是西方所谓识时务者,这个时务你认同不认同是一回事情,但是这是时务,你得识,就是这样,我发现瑞典根本就是打算识这个时务。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其实这个时务未必完全是莫言本人,是背后的因素?
陈丹青:他们当然会永远强调,我们出于文学的考虑,也好,我知道他们现在选择这种话语,他们没有以前会说话了。
相关专题: 乌镇戏剧节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娱乐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209903
1火车上的艺考女生[高清大图] -
1159808
2[独家]小彩旗回家过年图集曝光 同杨 -
1148802
334岁殷桃新话剧挑战“全方位”激吻[ -
1109914
4港媒:大陆国宝级影帝澳门豪赌 欠债千 -
1086081
5柴静家族曝光:曾祖父是秀才 -
928959
6孙俪怀二胎挺孕肚踩高跟鞋出席活动[高 -
894566
7话剧《茶馆》开启三地巡演 濮存昕杨立 -
890425
8林志颖千万跑车被撞毁 友人驾车酿车祸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