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那些最好的“坏人”:细数中国影坛的五大“坏蛋”

2012年06月29日 16:27
来源:凤凰网娱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方化

《平原游击队》中的松井

方化:中国银幕“鬼子王”

方化(1925-1994),1925年8月30日出生于大连市郊的村子黄泥川。他的演艺生涯可以说是与日本“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扮演的“鬼子”形象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他先后五次在银幕上扮演日本鬼子,因此在民间被封为中国银幕上的“鬼子王”。

与“鬼子”结缘

少年的方化秉承父愿,考入了大连商业学堂。当时,这所学堂全由日本人把持,日本教官总是大张旗鼓地拼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他们凶恶的嘴脸,指手画脚的丑态,以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动作,令方化十分反感。总算熬到了毕业,1944年年底,方化来到设在长春的“满映”制作部录音科,当了一名录音助理员。凶神恶煞的日本人对中国雇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用工纪律,中国雇员稍有不慎,轻者便会被日本主管拳打脚踢,重者被开除出厂,有的甚至被强加罪名关进监牢,生死不明。仇恨的种子,深深铭刻在方化的心中。 好在苦难的日子在半年以后,随着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随即,受党派遣,金山等人前来接管“满映”,并在次年开拍了一部由张瑞芳等人主演的进步影片《松花江上》。在片场,该片编导金山碰见了干勤杂工的方化,当即选他扮演一个很有戏份的反派配角——日本伍长。从此方化在银幕上就与日本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方化两个“松井”    

1955年长影拍摄《平原游击队》,影片公映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广大观众在记住了由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阳英武形象的同时,也记住了方化扮演的狡诈残忍的日本鬼子松井。这一正一反两个角色,乃是新中国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典型形象大组合。    

19年之后,处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长影厂,又奉上级指示,重拍《平原游击队》。重拍片按照江青的意图,维持了原来的故事框架。江青曾经公开扬言:重拍片一定要超过老片。所以,摄制组人员进行了大换血。但是,惟独日本鬼子“松井”一角,始终没有找到令江青满意的人选。最终还是江青自打耳光,被迫让方化再度出山。    

然而,在那个极端岁月中,“三突出”的清规戒律,致使摄影组政治空气异常紧张,根本容不得演员一星半点的“创作自由”。刚刚捕捉到的创作灵感往往被导演打断,重新按照导演的意图,去开始那种极端脸谱化、概念化、格式化的表演套路。    

在这样严峻的创作环境中,又怎能发挥出一个演员的真正水平?方化第二次扮演的“松井”,虽然也成为街谈巷议的一个热点,但是在角色的创造和发挥上却没有任何突破之处,反而在内行人眼里看来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退步。

就这样被打成“右派”    

1957年,方化参演的《绣江山》和《未完成的喜剧》,在“反右”运动中被说成是有意的影射,遭到了批判。当时,厂里著名的导演沙蒙、郭维、吕班等人都被打成了“右派分子”,然而,必须完成上报的“右派”名额还缺两个。厂里的个别掌权者突发异想地想到了方化,他们竟拿《平原游击队》中的松井与方化可笑地“对号入座”,于是,蒙在鼓里的方化,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党、反人民的“右派分子”。在一片“打倒方化、打倒松井”的口号中,方化真是欲哭无泪、百口难辩。一年之后,被强加的“右派”罪名实在是没有任何事实,方化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又可以重新上戏了。   

在随后的几年间,方化又重新燃烧起旺盛的创作热情,把几部影片中的不同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在1962年拍摄的《甲午风云》中,方化成功塑造了日寇“吉野号”舰长伊东,再次让广大观众从银幕上看到了他继《平原游击队》的松井之后,又一个入木三分的日本鬼子形象。一时间,热情的观众都以“吉野”相称。1965年,方化又在另一部风靡一时的《三进山城》里扮演了日本小队长小野,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在银幕上扮演日本鬼子了。通过这些影片,方化的日本鬼子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在民间被封为中国银幕上独一无二的“鬼子王”。最后画上圆满句号“四人帮”垮台后,固有的套路,使方化对反派角色的表演失去了兴趣。    

1994年,姜文盛情邀请方化,请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出演一个我军高级将军,方化对此欣喜若狂。这一角色可是方化演了一辈子戏才终于等到的机会。虽然在这部电影中,方化的许多戏被删减了,最后仅存了短短几分钟,却为他晚年的演艺生涯画上了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张静娴] 标签:黄世仁 反派 影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