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影评:《逃离德黑兰》政治与娱乐的完美联姻

2013年02月17日 08:5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马婷

美国的中情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这两家肩负着特殊任务的神秘组织,历来就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角,被肯定,被歌颂,被揶揄,被讽刺,除了政治使命,似乎他们还肩负着文化和娱乐的功能。此次,奥斯卡大热影片《逃离德黑兰》,就是一部讲述CIA秘密行动的电影。虽然这也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但导演本-阿弗莱克极大地弱化了政治因素,将故事重心押在人质解救过程上,又因为影片的真实历史背景本身就充满了不可思议,“小本”更是时不时调侃了好莱坞,使得本片多了政治题材电影少有的荒诞和黑色幽默色彩。而情节与情绪的推进技巧更是一流,紧凑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贯穿始终。这部片或许不是最厚重的政治电影,但从娱乐性观赏角度来说,是奥斯卡几部候选影片中最有趣味的一部。

本-阿弗莱克从影以来,演绎的角色不温不火,没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他尝试做导演,却取得不俗的口碑,这次的《逃离德黑兰》更体现其导演水平更上一层楼,可说是他从演员到导演的完美转型之作。

弱化政治,放大娱乐

《逃离德黑兰》(《Argo》)取材于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一群伊朗革命激进分子冲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挟持使馆内66名外交人员与平民,仅有6名外交人员逃到了加拿大大使官邸内。一旦这6人被发现,不仅外交人员性命难保,加拿大政府也极有可能被卷入这场外交风暴中。

本片讲述了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本-阿弗莱克饰)策划的营救方案。门德兹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电影《Argo》。这个看起来异想天开的方案最终却使6名外交官顺利逃离。导演有意淡化国家的色彩,而强调门德兹的个人精神境界。除了开头和结尾重现当年历史照片等有着浓浓的政治味道,白宫内部探讨以及总统作用、伊朗方面态度都一笔带过。于是,影片在“如何策划一个可信方案上面”就可以大作文章,前半部分门德兹策划这起营救的过程,也几乎都跟好莱坞有关,如门德兹想到用拍电影方式伪装进入德黑兰,灵感源于儿子看的影片《人猿星球》,想要假扮新片《Argo》的剧组,而这个所谓的“Argo”显然是受到当时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的影响,并折射出当时科幻片风靡全球的背景;最后,豪华的布景搭起来了,演员的华服穿起来了,盛大的新闻宣传铺天盖地,艾伦-阿金与约翰-古德曼扮演的化妆师、导演,又巧妙地穿插了对于好莱坞的虚妄的调侃。两条线并行下,一边是伊朗军方分秒必争凑拼图找出6位人质,人质天天惶惶不可终日;一边是门德兹跟着好莱坞大导演、大制片做出一部“假电影”,最紧张的政治局势与最轻松的娱乐工业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细节可信,张力十足

如何将一个已经有了结局的故事讲述得吸引观众,这是一件很考验导演能力的事情,而本-阿弗莱克则交出了一份让人很满意的答案。《逃离德黑兰》的剧本确实改编得很完美,有着标准的政治惊悚片的结构,紧张刺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在事件的取舍上也做着减法,让故事尽可能简单直接。影片采取了典型的好莱坞四幕剧的方式,其中第二幕便进入了中情局想要如何解救人质的部分,让人轻易入戏;虚构的中东科幻大片《Argo》建组宣传以及进入伊朗之后的很多戏份都是观影情绪上的小高潮,整体节奏控制强,气氛烘托冷静而丝丝入扣;而影片出色的剪辑、配乐和摄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剧本的故事编排和节奏在技巧上绝对一流,层层叠加推进,后面四分之一是好莱坞商业片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更是让人紧张到手心捏汗,这种紧张不是戏剧内在结构互相牵制完成,而是类似伪纪录片真实还原历史的在场感造成。

此外,值得肯定的是道具部和服装部很下功夫,人物发型、西装以及伊朗市集风貌等,对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还原真实,细节考究。在视觉风格上,本-阿弗莱克努力追求复古,全片弥漫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交时的电影格调,恍惚觉得眼下播放的是一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遗珠。为了达到复原历史风格,他着意学习上世纪70年代电影的镜头运动,还将正常胶片一分为二,放大画面,营造出古旧的颗粒感,强化粗粝的影像特色。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argo 政治电影 影片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