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剧院上演瓦格纳歌剧“荷兰人”给中国立标杆

2012年04月05日 09:1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红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漂泊的荷兰人》

四年的积淀与努力,终于让国家大剧院迎来了首部瓦格纳歌剧大作。前天晚上,大剧院自制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揭开面纱,并将持续上演至本月8日。

无论是高技术含量的舞台处理,还是高难度的演唱和演奏,对歌手、乐队、指挥及导演来说,完成一部瓦格纳歌剧的演出都像是一次探险。从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莱茵歌剧院在上海演出的舞台版《漂泊的荷兰人》,到2009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推出该剧的音乐会版,再到如今的大剧院版“荷兰人”,瓦格纳正一步步走向中国观众。而从中国歌剧制作理念的国际化、专业化角度而言,这一版“荷兰人”为国内歌剧事业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舞台多媒体营造“歌剧大片”

这一版“荷兰人”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其视觉呈现上的先锋与极致。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用多媒体投影这一现代舞台技术手段,与舞台实景相结合,制造出无与伦比、震撼心灵的视觉大片。

大幕开启,波涛汹涌的大海浩浩荡荡,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挪威船长的帆船在翻滚的巨浪中摇摆颠簸。随着剧情展开,荷兰人驾驶的幽灵船的魅影从舞台深处由远及近、缓缓呈现,随后,一艘长达13.6米、宽近9米的巨船在海水的雾霭中梦一般“现身”,直入观众眼帘。

在第二幕开场,强卡洛建造了一栋“水上房间”,几十个女工唱起了“纺织女工的合唱”,整个房间像是随着海水在荡漾。至于第三幕,有观众评价说“简直就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翻版”:在翻滚的海浪中,大船起火,彼此相爱的男女主角如同雕像般伫立船头,静待大船慢慢沉入海底……

“这版《漂泊的荷兰人》完全体现了综合艺术的特点,不论是舞美、灯光还是布景,都非常到位,而且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尤其能够放飞人的想象力!”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评价道。

感言救赎主题充满力量

看过这版“荷兰人”之后,很多圈内人都觉得“值得一说”。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郝维亚认为,这个版本体现出以强卡洛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导演的一个美学原则,即在真实主义的传统上追求浪漫化,“谢幕时,两个演员一定还要定在那一个点上,而不和其他演员站在一起,这一切都是为了要体现男女主角的灵魂因为爱而获得救赎的主题。”

作为话剧导演,王延松在看过该剧之后也是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在给大剧院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中说道:“救赎是西方歌剧崇高的主题,也是人类情感的终极问题,如果没有了‘救赎’的悲天悯人情怀,瓦格纳的音乐能量和这位顶级导演的视觉处理就没有了章法。”

幕后借国际制作锻炼队伍

和之前的大剧院自制歌剧一样,《漂泊的荷兰人》采用的也是“多国部队”的制作模式,邀请国际知名的歌剧导演,一流的舞美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再加上中方的制作团队,联手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本土化的制作和演出力量,才是大剧院最终的目的。

著名乐评人刘雪松对参演这部剧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给予了很高评价:“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整体表现十分优异,乐团音乐总监吕嘉流畅而不失张力的调度处理,其水准并不输于欧美一流歌剧院乐团。”他同时对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赞赏有加,“特别是男声合唱,声音构成、表演状态和氛围把握,一定会让来自外国的合唱指导感到惊喜。”

另外,在这一版“荷兰人”的中国组演员中,孙秀苇、莫华伦、龚冬健、章亚伦在内的中国歌唱家们,向瓦格纳发出了挑战。从昨晚他们演出的表现来看,虽然较国外组演员尚有差距,但他们的努力仍是一种可贵的尝试。(王小京摄)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荷兰人 瓦格纳 漂泊的荷兰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