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建组

2012年04月25日 09:39
来源:凤凰网娱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运河谣》正式建组

《运河谣》正式建组

6月21日至24日端午节前后,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歌剧《运河谣》将与观众见面,这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4月24日下午,该剧的新闻发布会在国家大剧院召开,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携《运河谣》的一干主创主演首次亮相,为媒体介绍了该剧的筹备制作情况。

酝酿两年一朝发力

国家大剧院再度捧献大制作

歌剧《运河谣》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通州区委、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该剧的酝酿创作历时两年,是今年大剧院推出的又一部的重点制作。开幕四年来,大剧院坚持每年都重点打造一至两部的中国原创歌剧作品,从2009年的《西施》、《山村女教师》,到2011年的《赵氏孤儿》,再到6月即将问世的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大剧院试图运用歌剧的手段,讲述中国的故事,歌颂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表示:“用世界共同的歌剧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中外艺术文化才能够实现双向的、高品质的交流。”与以往的几部原创歌剧不同的是,此次歌剧《运河谣》首次以民族唱法为载体,并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将呈现出中国民族歌剧所特有的艺术质感和艺术魅力。

黄维若亲易14稿印青谱乐唱哭自己

廖向红:“要让作品留得下来、走得出去”

据悉,该剧集结了作曲印青、编剧黄维若、董妮、导演廖向红、舞美设计刘杏林、服装设计李锐丁等国内一线艺术家团队。创作前期,编剧、导演一行人从运河的源头——杭州拱宸桥,一路北上,对运河沿岸的五个城市进行了实地采风,寻找宝贵的实物原型、收获了大量鲜活的视听形象。

知名剧作者黄维若,经五次创意稿和十四稿剧本的修改,最终以京杭大运河的人文背景为基础,结构了一个具有浪漫气息、抒情风格的剧情故事:明代万历年间,江南书生秦啸生、唱曲艺人水红莲、带着孩子的盲女关砚砚,在运河之上辛苦讨生活,在历尽命运的跌宕起伏之后,水红莲为救秦生与关砚砚母子,火烧恶霸之船,自己选择葬身火海。黄维若表示:“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运河儿女的性格与情感,却是中国老百姓的真实写照,这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人性的善良。相信这个故事一定能打动观众。”

该剧的作曲印青,曾创作过《天路》、《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等许多广为传唱的经典。这一次他为该剧谱写了同样细腻、动人的优美音乐。在“宣叙”和“重唱”方面,印青依据汉语四声和民族唱法等特性,在曲式结构上做了很多探索,力求强化音乐的戏剧表现力。其中,为水红莲、秦啸生、关砚砚创作的咏叹调极具情感张力和性格魅力;体现全剧主题的合唱“运河水”、“拉纤歌”、“船工绞盘歌”则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而“彩龙船”和“大豆白米花生”等合唱则充分展现了运河南北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尤值得一提的是,印青谱写的《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来生来世把你爱》等精彩唱段都堪称全剧的点睛之笔,印青坦言:“自己在试唱水红莲的咏叹时也几度热泪盈眶,,尤其是《来生来世把你爱》,曾把自己都唱哭了。”

发布会上,著名导演廖向红也畅谈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她表示,《运河谣》的创作一方面要继承我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方法与技巧,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到“民族性、现代性、亲民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廖向红说:“我希望《运河谣》是一部兼具民族气韵与现代风貌的歌剧,也希望它能成为一部能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中国民族歌剧!”与此同时,舞美设计刘杏林也向记者介绍他的视觉创作:遵循“写意”美学的原则,汲取民族绘画中散点透视、留白等手法,展示一幅简约、空灵、流动、诗化的运河画卷。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运河谣 国家大剧院 民族歌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