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翔寄语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

2012年05月24日 15:03
来源:凤凰网娱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王翔

我想请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美好的信息、故事和历程,一起去思考去创造。

2008年初,北京第一家民间投资建设的独立剧场——蓬蒿剧场,在紧邻中戏、紧邻南锣鼓巷休闲艺术街区的东棉花胡同,破土动工。同年6月,获得工商营业执照。次年3月,获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资格。不到半年时间,便上演了20余部经典的、原创的、灵动的、重视文学关怀、重视理性关怀的剧目。

2009年10月,这个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交道口办事处的李铁生书记找到我,希望写一部反映社区文化发展变化的戏。因为感触太多,不仅是欣然答应,而且不到三天便拿出文学剧本,一个月排成上演。不仅为交道口地区,而且为整个东城区十个街道办事处,两千余名普通居民,免费演出10余场。这部戏的名字叫“锣鼓巷的故事”。

转眼到了2010年的2月。我发自内心的感激地说,在这一年、这个月发生的那件事,必然会载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史册。一个区级政府——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竞然成立了我们国家第一个“戏剧建设促进委员会”,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政策,真正让人感觉到“文化发展(那时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在中央文件上)”的春天来了。

又是李铁生书记找到我,问我能不能配合锣鼓巷胡同节做一些演出。我说,干脆办一个戏剧节吧,就叫南锣鼓巷戏剧节,中国第一个地标性的戏剧艺术节。李书记说办事处出五万元,我说蓬蒿剧场无偿承担一切策划组织工作并免费提供场地,同时也找中戏刘立滨副院长免费提供场地支持。就在此时,当时的东城区政府和区文委主要领导得知此事,又在刚刚出台的戏剧公益支持政策内拨出5万元,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7部戏,每部戏的制作劳务费不到一万,但内容上乘,艺术表达一流。它们是:中央戏剧学院出品的话剧《三姐妹》,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出品的现代舞《北京舞蹈向前看》,午夜飞行剧团的音乐剧《深蓝》,北方昆曲剧院出品的现代昆曲《陶然情》,蓬蒿剧场出品的话剧《赛纳河少女的面膜》(童道明编剧,一部真正为知识分子所写的戏,冯至、季羡林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濮存昕、敬一丹都在剧中志愿客串角色)、《我是海鸥》(改编于契诃夫著名话剧“海鸥”的戏中戏,并直指中国当下社会青年人的生存困惑)、《锣鼓巷的故事》(真实反映中戏年轻学生、老北京普通居民、有责任感的社区工作者之间互相提升理性结构、走向温暖、走向丰富的戏)。时间是2010年5月6日至28日。

2010年底,新东城区政府成立,加大支持力度,出资150万元,于2011年5月10日至7月12日,举办了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19部艺术分量厚重的戏剧舞台演出,给东城及北京市观众提供了一道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票价低廉,很多观众多次观看演出,一位观众一次购买了戏剧节全部19场演出的门票,并把它们拍成照片在网上展示。该届戏剧节催生了大量优秀原创作品,如陈小玲编剧的纪念曹禺生平的《寻找剧作家》,剧本创作六年,因无商演价值一直未能演出,还有童道明编剧的《秋天的忧郁》、方旭改编创作的《我这一辈子》、黄盈编剧的《都》、过士行编剧的《遗嘱》,都是得益于本届戏剧节每部戏三万元的资助得以成功上演,给北京观众带来清新、震撼的感受。该届戏剧节还吸引了台湾、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地区和国家的艺术家来参与演出交流,并得到当地政府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通过南锣戏剧节这样一个平台,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天津人艺等国内最高戏剧艺术学府和院团之间的深入交流、切磋,上述团体都有剧目参加本届戏剧节。

在两届南锣戏剧节之间,蓬蒿剧场还与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合作,举办了首届“北京·东城国际独角戏戏剧节”。五部国际邀演剧目。还有八部国内实验戏曲剧目,其中有七位表演艺术家是梅花奖得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容呈现?是因为蓬蒿剧场的产生、形式和定位。它的形式,一句话:独立的倡导性的文化组织、对接政府与演出团体的行业平台、大量艺术作品的孵化器。它的定位,一句话:公益性、艺术性、创造性。

蓬蒿剧场前期投入一百多万元,一分钱不想收回也收不回,只想奉献给社会。后期每存在一天,经营者需靠个人财力,贴补近两千元。每年六十多万元。剧场自己独立和联合出品剧目、承办戏剧节、对所有来演出的剧组不收取场租(风险共担、票房分帐);剧场吸纳一切话剧和舞台剧的创作形式,没有任何局限,唯一的标准是:它是有内涵的,有文学含量、美学含量和理性含量的,是高贵的又是自然的朴素的,是丰富的又是简约的有效的灵动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益性?因为掠夺性是动物性的行为,公益性是人性的行为。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是指任何人,包括普通人、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也包括政府官员)。我们可以设想,任何一个人,如果他(她),既能在动物性的基本生存的需要层面、不伤害他人地获得满足,又能在人性的、存在认知和超越创造的需要层面获得满足;既能得到物质的满足,又能得到精神、文化、艺术的满足;既能得到按规则靠智慧收获利益的满足,又能得到向社会、向他人奉献付出的满足,这样仅有一次的人生,是不是更值得呢?

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是不是会更理性、更具建设性、更温暖、更和谐呢?这样的官员多了,贪污腐败浪费是不是会少了很多、伪善成本是不是会降低很多、真正为大众谋福利的行政效率是不是会提高很多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我是指任何人、所有的人),都渴望过更高贵的生活、更多付出的生活、更真诚的生活,不希望只过低级物质满足、过度贪欲的生活,不希望过伪善的生活。主要是看全社会倡导什么,鼓励什么?有没有能力倡导什么?有没有能力真诚的、遵循规律的倡导什么?

我曾经在2010年北京国际独角戏戏剧节的致辞中说过: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不能有物质和娱乐,而是不能只有物质和娱乐;不是不要追求GDP,而是更要追求GDP背后深层的文化创造力;不是不能做文化产业,而是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产业化。一个健康的社会,至少应该有四分之一的金融资金流动在公益性、捐赠性、创造性、艺术化的领域,至少应该有四分之一的人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甚至是财力,去从事公益性、捐赠性、创造性、艺术化的生命活动。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需要戏剧?因为戏剧是人类理性认知世界、认知自身的最高艺术成就。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艺术是人类不需要消耗太多物质资源,便能有效获得最重要的生命体验、经验和幸福感的主要途径。艺术家们创造艺术,是人类社会、人类生命最绚烂的色彩;普通人感受艺术,会感激人生,感激社会;科学家感受艺术,会有更高的创造力;有钱人感受艺术,会少一些贪婪和奢侈,政府官员懂得艺术,会极大减少行政浪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艺术创造能力,这个国家才会有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政府为什么要在文化发展层面大力推进公益性、承认公益性、倡导公益性?因为这是最聪明的事、最值得做的事情、对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最重要的事情。大量的基础的艺术创作、表达、观演、体验(包括戏剧创作)的环节,是非盈利性的,必须远离商业目的。中型以下的剧场、剧场从业者、导演、编剧、演员、舞台设计人员,只要他们从事艺术表达、创作的工作,就已经是在向社会做公益做奉献(以他们的才华如果去做商业,肯定会有更多盈利,但他们主动放弃;而这类艺术活动的票房收入,只够成本支出的三分之一,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定数)。必须将纳税人的钱,通过政府、通过财政立法的途径,常年、固定、一定程度的给予他们支持(免税更不用说)。否则艺术创作必然在商业利益面前失魂、流于庸俗和贫乏。这种支持和国家的免费基础教育政策一样重要,是全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种支持也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一切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最终都是文化问题。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最终都是人的智力、智慧、灵性、个性、创造性、丰富性、高贵性、艺术性的竞争。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辉煌之后,又经历了几百年被西方工业文明挤压、扭曲、变形的耻辱,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站立了起来,获得了举国尊严,获得了温饱;但在文革所致的教育、传统、人性、理性断层十二年过后、灵魂没有彻底复苏之际,又遭遇到滚滚而来的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泛娱乐化的大潮。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跨越这新的历史关口,继续前行?

去年十月北京晚报登载了一篇报道,某个周末,香山红叶节时,整个香山拥进了十六万人,在玉皇顶平台上,有一位父亲,肩扛着自己七八岁的女儿,一个小时放不下来,因为人太多,人挤人。这种对文化渴求的缺失,到了令人心碎的程度。

我们会恐惧会担心股市崩盘、楼市崩盘,也会恐惧会担心CPI持续上涨,但是我们更恐惧更担心中华民族的灵魂,被物质、被娱乐、被贪婪所淹没,会演变成一个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艺术追求、没有理性思考、没有深层创造力的弱智民族。我们会担心再次发生佛山小悦悦事件,我们会担心更多的动车司机和调度永远没有机会走进过一次剧场,我们会担心北京上海的剧场数目永远是纽约、柏林、伦敦、巴黎的百分之一,我们担心不尊重客观规律、只求眼前、只求政绩、只求作秀的新的文化浪费……

我们希望改变。越不改变,越没有能力;越没有能力,越无法改变。我们宁可要不完美的改变,也不要不改变的危机。但我们希望的,是理性的、良性的、建设性的、温暖的、美好的改变。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真正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希望我们的经济发展力、科技原创力不再依赖别人。希望有一天,香山上的那位父亲,能把他的女儿从肩上放下来,放到剧场里,放到一个更美好的艺术的文化的生存环境里。我们首先要从忧患做起、从改变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尊重客观规律做起。

我的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为了戏剧、为了蓬蒿剧场、为了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我做了太多超负荷的工作,一个月前,刚刚在心脏里放了三个支架。我想发自内心的对大家说:我们要一起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爱世界、爱公平、爱正义、爱真诚、爱生命、爱艺术、爱戏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文化兴亡,匹夫有责。

我还要代表戏剧节组委会,发自内心的感谢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是他们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层面为文化发展、为戏剧繁荣、为艺术工作者、为全社会的普通人做了这么多事。感谢东城区区委杨柳荫书记、牛青山区长、区委宣传部金晖部长。感谢东城区主管文化的朴学东副区长,对两届南锣戏剧节所做的那么多智慧的决定和指导,以及他代表区委区政府所作的承诺:南锣鼓巷戏剧节要一届一届办下去;感谢为戏剧节做出艰辛努力的东城区文委李承刚主任、曾珊副主任、朱海斌科长;怀念和感谢当初为东城区制订支持戏剧文化发展政策的杨艺文区长、毛桂芬副区长、王红兵副区长、文委程永涛主任、文联王燕芬副主席;我还要感谢戏剧节承办单位——蓬蒿剧场的创作、运作团队,这是一个真正具有公益精神的团队,感谢团队的两位核心人物:创意总监梁丹丹,运营总监赖慧慧,她们承担了大量难以置信的超负荷工作。

感谢交道口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也是南锣戏剧节的发起者,是真正热爱这块土地的最可贵、最有情怀的人。

感谢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对两届南锣戏剧节的支持,感谢他们在蓬蒿剧场资金压力生存压力最重的时刻,给与的合作和支持,这是国有企业对民间文化组织对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奉献的典范。

感谢北京人艺张和平院长、马欣书记、崔宁副院长、赵同富主任,中戏徐翔院长、徐永胜副院长,国话先锋剧场傅维伯经理等各剧院同仁的大力支持。国家级的艺术殿堂,拿出珍贵的档期,支持地方政府主办、民间文化组织承办的戏剧活动,也是本届戏剧节最大的亮点之一。

感谢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熊源伟教授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加戏剧节活动。

感谢法国大使馆文化处柯立业专员、樊秀英副专员和以色列大使馆文化处秦丫丫,为本届戏剧节悉心推荐、组织了最优秀的参演剧目。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倾力奉献、参加这届戏剧节的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蓝天野、童道明、刘立滨、朱琳、史可吴琼、熊源伟、谷亦安、赵立新、陈晓明、李亦男、费明、李莎、方旭、佘南南、侯莹、陈晓玲、王小凡、王绍军、穆德、童宁、宁春艳、丰玲、颜永祺、毛尓南、张子一;菲利普·比佐、马福力、姚立群、邓树荣、李宗熙、张嘉蓉、冯乐然、露丝·康内尔、桑德拉·佩纳、奥利维·马西斯、拉斐尔·纳瓦罗、布兰卡鲁兹。是他们、是他们的作品,真正支撑起了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这台大戏。

一切看内容,一切看作品。二十三部风格各异的作品、六部剧本朗读、五个表演工作坊、五个文学戏剧艺术讲座,它们有一个总的口号:回归文学、回归美学、回归理性、走向温暖、走向高贵。

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打开这部作品集,一同走进“第三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走进这人的、生命的、戏剧的、艺术的、节日的海洋吧。

艺术总监

王翔

2012年5月13日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戏剧节 南锣鼓巷 财政立法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