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人艺上海展演临近尾声 “五星上将”聚会馆

2012年08月01日 07:54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谢正宜 王倩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排练照

自北京人艺60周年上海展演于7月18日开演至今,《知己》、《我爱桃花》、《原野》、《关系》四台精彩剧作已先后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犹如一场京味经典接力赛,最后压轴一棒将由《窝头会馆》完成,这部集合了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五位人艺实力大将的大戏将于8月1日至5日亮相上海大剧院。昨天下午,记者专程赶到《窝头会馆》排练现场,观看了“五星上将”嬉笑怒骂、举重若轻的彩排过程。

《茶馆》看齐,市井中见百姓生活悲喜

由金牌影视编剧刘恒创作剧本、话剧界“大导”林兆华担任导演,并集合了北京人艺中生代演员的主力军,《窝头会馆》可谓是人艺多年来最受瞩目的一部话剧。该剧描绘了北平解放前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院里几户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既有腐朽社会中小人物笑中带泪的无奈,又有新生社会将至的无限希望,诙谐幽默的调侃背后不乏对人性的歌颂。而通篇的老北京话既和北京人艺一贯的京味儿风格如出一辙,又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对北京话颇有研究的刘恒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剧中北京话的设计略可媲美老舍作品,而大段大段饱满的台词更将带领人物走向情绪的高潮。再加上《窝头会馆》的故事脱胎于北京历史与现实文化,于平淡生活中见证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因而从创作之初,它就被拿来与同为林兆华导演的《茶馆》做比较。

徐帆表示,非常荣幸将这部戏与《茶馆》看齐,“《茶馆》就是以老北京为出发点,虽然有地域性在里面,但它以独特的魅力影响全国。 《窝头会馆》也是,挺老北京的,还有自己的韵味在里面。 ”而与《茶馆》纯粹的现实主义相比,何冰认为《窝头会馆》更偏重于心理写实,“最后一幕就不是建立在一个现实空间里,而是讲述人死后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探讨也是这部戏的核心。 ”

说着地道北京话,讲着老北京的故事,这样会否阻碍上海观众的接受?濮存昕表示:“上海观众看的戏多,从国内到国外的,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

“大腕儿”对戏,有来有往如同打乒乓球

“星级”演员的加盟为《窝头会馆》上了一道保险。何冰扮演的苑国钟将小人物身上的贫嘴与厚道演绎得直击人心;濮存昕的“古月宗”可谓从形象到动作来了个大颠覆;宋丹丹则一改喜剧形象,将“田翠兰”泼辣背后的那份善良和美好化为一种动人的力量,动情之处引得台下观众几度落泪;杨立新的“反一号”却让人看到了这个剧中其实并没有一个坏人;徐帆饰演的金穆蓉是窝头会馆东屋房客,戏中与宋丹丹时常掐作一团,是话剧的绝对看点。

在彩排过程中,记者发现,人物多、台词量大的确是该剧的一大特点,就连“久经沙场”的演员们都难免忘词。尤其是剧中饰演窝头会馆房东的何冰,几乎是词不离嘴,“一般的话剧剧本五万字,这个剧本有足足八万字,从技术上来讲,高密度的台词是非常考验演员的。 ”排演间隙休息时,宋丹丹神情疲惫地感叹:“年纪大了,演话剧真的很辛苦。 ”可她还是被吸引到《窝头会馆》中,更坦言第一次看剧本就泪流不止,“一幕比一幕好看。 ”

尽管如此,演员们显得非常放松,对台词、练走位、互相提醒台词提意见,宋丹丹更是细心地给看剧本的徐帆找来眼镜戴上,排演的过程中家人般的情感互相传递着。徐帆说:“排练时大家的状态是放松的,但对于台词和情绪的把握也是最敏感的,就像海绵在松弛的时候才是吸水的。 ”对于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演员对戏,几位“大腕儿”都表示很享受,濮存昕觉得与富有经验的老演员搭戏更加轻松,“大家都很懂得如何‘接话’,有时不用走戏,感觉就到位了。 ”徐帆更是将他们之间的配合比喻为“打乒乓球”,“演员之间是需要互动的,球发出去了,另一边就得有回应。 ”何冰表示,“真正的合作是什么?就是舞台上,彼此间强大的信心。 ”而林兆华则淡定地坐在导演席上,淡然谦辞:“这些演员太优秀了,我都不用费多大力。 ”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茶馆 五星上将 窝头会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