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会馆》人艺上海压轴 台上五人如最佳球队
24年前,上海评论界担忧:这样的演出是否成最后的晚餐? 现实主义传统还有没有生命力?———
24年前,北京人艺以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林连昆领衔的五台大戏登陆沪上,成为了当年轰动上海滩的一大文化盛事。但当时上海的评论界就曾在演后座谈会上留下自己的担忧:“这样的演出是否是最后的晚餐?”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淡出舞台,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还能坚持多久?中青年艺术工作者能否遵循前辈的创作传统?特有的剧目风格在新形势下还会有生命力吗?昨晚,随着《窝头会馆》在上海大剧院的落幕,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上海展演完美收官,与此同时,24年前的这些担忧也有了答案——在上海戏剧界为人艺召开的座谈会上,因为有了《窝头会馆》和人艺新一代舞台领军,那些困扰京沪戏剧人的隐忧也暂时有了答案。
■王安忆:
最怕《窝头会馆》跌入三个陷阱
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自称:“每一个小说家的终极理想都是戏剧。”她坦言此次自己最关注的作品无疑是同行刘恒编剧的《窝头会馆》。“我是带着警觉去看这个戏的,很害怕它跌入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就是历史,我担心为了追求宏大背景而选择的政权交替最终会落在旧去新来上;第二个陷阱就是剧中关照的那些北京底层的赤贫人群,会呈现出肤浅的人道主义,最后落在美好心灵和人间有爱;第三个陷阱便是担心全剧的结构会落入自然主义的、纪录片式的窠臼。”
但是观演之后,一向犀利的她被震动了:“全剧用个体价值的张扬跳出了我所担心的三个窠臼,不那么现实的手段有着很强的隐喻,一个病态的民族生下了一个病孩子,但仍然要去养育它。我不敢说《窝头会馆》超越了《茶馆》,但毕竟很多历史养成了传统,很多传统又养成了品位。”
■焦晃:
《窝头会馆》结构有些堆砌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身在沪上的表演艺术家焦晃不放弃任何一次亲近京味儿的机会。此次人艺到访,除了以上海戏剧名家的身份与京城戏剧同行互动外,焦晃的心中更有种亲近乡音的满足感。饱餐了其中的三台戏后,如今已是年逾七旬的“莎剧王子”依然对追求了多年的现实主义手法情有独钟。
“现实主义是以演员为主体、导演为中心的戏剧呈现方式,导演不能凌驾于剧本和演员之上搞观念,毕竟戏剧同美术和音乐不一样,不具备那样的抽象条件。因此,近些年很多商业和实验戏剧我并不认同,人艺的几台戏给了我们重新反思现实主义创作的机会。”
不过对于《窝头会馆》众口一词的褒奖,焦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剧中生活的困境解决了,但文化的困境呢?全剧的结构是不断地堆砌,但其实层层递进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杨立新:
经历平生第一次“失声”
24年前的那次赴沪巡演,杨立新参与了《天下第一楼》、《哗变》、《茶馆》三出大戏的演出,至今他还记得《狗儿爷涅槃》在长江剧院的最后一场演出,甚至被观众把剧场给冲了,“但是上海观众涌进剧场后,不仅没有引发骚动,而是大家安静地站在后面把戏看完了。这么多年,上海的话剧氛围很好,这次开始时还有人担心像《窝头会馆》这样典型的人艺戏是否会在这里遭遇水土不服,但事实证明这种大主题、大幽默、大深刻的作品,是没有沟通障碍的。戏首先要好看,就如同当年我在《哗变》中演的那个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即便是作家没有写出趣味来,但演员一定要演出趣味。”
同24年前相比,虽然此次自己仅上一出戏,但刚到上海,杨立新就被朋友敬上的一杯冰镇啤酒击倒了,平生第一次经历了嗓子失声的他,在演出前两小时激素、针灸全上阵,最后竟奇迹般地恢复了,也让剧组虚惊一场。
■濮存昕:
自掏腰包请兵团战友来看戏
24年前的那次上海之行,濮存昕原本是《天下第一楼》中谭宗尧的B组,但最终因在上海拍戏而没能参演。此次由于上海有很多他当年在兵团的战友,因此自己主演的《原野》和《窝头会馆》,他自掏腰包买了3万多元的票请友人来看,大家的反馈也让他对京味并不担心。“听不懂的只是个别词,很多通过上下句的承接都能明白,偶尔有人抱怨也只是因为别人在分享的时候他出局了,这都无伤大雅。”谈及京沪两地戏剧的互动,濮存昕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戏我在上海也看过,由于机制和我们不同,他们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畅销小说以及百老汇戏剧,而且上座率很高。但也有一些喜欢大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上海观众不去安福路(上话剧场所在),这都很正常。”在濮存昕看来,“《窝头会馆》其实是这五个演员合力创作了一个范本,告诉新一代的人艺人表演该往哪里靠。当年排《推销员之死》,导演阿瑟米勒很担心英若诚这样一个部长级的演员不能平等地对待角色,而是带着一定的优越感。这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只有你自己真实才能捕捉生活的真实,只有以心存本真的文化态度才能克服焦躁的自以为是,要在自己的教育背景下,与角色融为一体。所以北京人艺不是中国第一,我们就是一个剧团。”
■何冰:
我们五个人如一支最佳球队
作为《窝头会馆》的主演,何冰的表演在谢幕时赢得了最多的掌声。五场演出期间,他虽然每天仍旧谈笑风生,但紧绷的神经让喜爱运动的他一场奥运会的比赛都没看。“上海的观众有着太好的观演习惯,剧场效果不仅不比北京差,反应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北京。”
24年前的上海演出,何冰还是中戏大二的学生,但这次身处其中也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我觉得我们五个人就像一个球队,现在每个人的发挥已经是最佳的时机了,一切都那么自然,特别是丹丹,她的表演甚至比在自家炕头还舒服。”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娱乐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209903
1火车上的艺考女生[高清大图] -
1159808
2[独家]小彩旗回家过年图集曝光 同杨 -
1148802
334岁殷桃新话剧挑战“全方位”激吻[ -
1109914
4港媒:大陆国宝级影帝澳门豪赌 欠债千 -
1086081
5柴静家族曝光:曾祖父是秀才 -
928959
6孙俪怀二胎挺孕肚踩高跟鞋出席活动[高 -
894566
7话剧《茶馆》开启三地巡演 濮存昕杨立 -
890425
8林志颖千万跑车被撞毁 友人驾车酿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