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京味儿舞台剧《锅儿挑》 讲述北京老艺人故事

2012年10月31日 08:05
来源:凤凰网娱乐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的表演程式,也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它以演出现代戏而崛起于戏曲舞台,在表演上以生活气息浓郁而见长。北京曲剧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有影响的现代题材剧目有《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喜笑颜开》等;

北京曲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 ,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 。单弦牌子曲,也称“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节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它的主要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单弦的演唱形式,有单唱、对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发展为装扮角色的简单表演(仍保持有说唱的特点)。北京曲剧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时,曾吸收和借鉴戏曲、话剧等形式,作为创造曲剧的基础。1950年,北京曲艺演员,开始尝试演出现代生活剧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艺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作家老舍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又陆续排演《张桂容》 (据话剧《妇女代表》改编)等现代戏。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曲剧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随后,又排演了清装戏和古装戏,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影片。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

起源北京曲剧,唯一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北京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是由魏喜奎为首的一代老艺术家创立的一个新兴的剧种。由单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原称曲艺剧。

1949年4月,北京曲艺艺人曹宝禄、魏喜奎、顾荣甫等组织“群艺社”,在前门箭楼游艺厅演唱曲艺。为了使节目丰富多彩,他们在“拆唱八角鼓”(亦称“彩唱八角鼓”或“牌子曲”)的基础上,以单弦、琴书、大鼓、京剧、评剧等唱腔演唱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探亲家》、《新打灶》、《四劝》等“解放新戏” ,这些小戏被称为“新曲艺剧” 。此后,他们又排演了新戏《婚姻自由》,在听取了老舍和马少波等艺术家意见后,去掉了京、评等剧种的唱腔,改为以单弦牌子曲为主,并增加了北京曲艺中其他曲种的唱腔,使音乐风格更趋统一。   1951年,老舍将宣传婚姻法的新作《柳树井》交“群艺社”排演,魏喜奎、关学增、孙砚琴等以声情并茂的演唱,生动贴切的表演,将这出用北京语言、北京音乐表现北京人新生活的新戏搬上舞台,受到北京观众欢迎和认可,一个新的剧种伴随着新戏《柳树井》的演出诞生。在老舍的建议下,将曲艺剧定名为曲剧(为区别河南曲剧,后改称为北京曲剧),并作为北京地方戏来进行曲剧剧种的艺术建设。  

 随着《柳树井》的上演,一些曲艺艺人相继建起了“实验曲剧团” 、 “新中国曲剧团” 、 “新华曲剧团”等演出团体,移植演唱了一批如《罗汉钱》、《清宫秘史》、《喝面叶》等新的曲剧剧目。1953年,“群艺社”集中了北京戏剧界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艺术力量,排演了根据话剧《妇女代表》改编的曲剧《张桂蓉》,参加了1954年举行的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剧本、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多项奖励。北京曲剧作为北京地方戏的地位得到更广泛的肯定和确认。为了使曲剧这个新兴剧种健康发展,一批曲艺界、音乐界和话剧界人士刘吉典、关士杰、孙砚琴、李宝岩、韩德福、王素稔、刘书芳、于真等于50年代先后投身到曲剧队伍中来,同曹宝禄、魏喜奎、顾荣甫等曲剧创始人一起为曲剧的奠基、创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第一代曲剧艺术家的培养和带动下,又一批曲剧事业的后继者成长起来,创作改编并积累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珍妃泪》、《少年天子》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珍妃泪》等被摄成戏曲艺术片,《少年天子》入选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这些剧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曲剧也处于停演状态。1973年为培养曲艺、曲剧的后继人才,举办了演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演员。北京曲剧是个新兴剧种,它在借鉴其他兄弟剧种和姊妹艺术的过程中吸收、提炼、融合,使之逐步形成既是戏曲化的,又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新剧种。在表演方面,既没有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也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它以演现代戏而崛起于舞台之上,以生活气息浓郁见长。由于它的音乐特色,也使它擅演清代宫廷戏。在演唱方面,以真声演唱为主。北京曲剧的音乐声腔源于单弦曲牌。单弦早期所用的曲牌,主要是抒情色彩浓厚的北方时调小曲;后期又吸收了北京流传的板腔体曲艺唱腔,形成说唱风格较强的曲调,多数曲牌、唱腔都以半说半唱的方法来演唱。北京曲剧形成后,为了使音乐唱腔戏曲化,适于表现各种人物的多种思想感情,在一些抒情色彩较浓的唱段里,既适当承袭、发展了这种说唱或半说半唱风格的曲调,又努力发展、改革那些富于抒情色彩的曲牌唱腔,以适于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感情的发挥。因此,北京曲剧从单弦百余个曲牌中,采用了[剪靛花]、[湖广调]、[四板腔]、[叠断桥]、[罗江怨]、[太平年]、[南城调} 、[流水板]、[云苏调]、[靠山调]、[金钱莲花落]、[怯快书]、[数唱]等不同色调的曲牌;同时还吸收了板腔体的曲艺唱腔[奉调大鼓]、[梅花大鼓]等,并创造了[二八板]、[垛板]等新的板式。常用的曲牌和板腔体唱腔共有60多个。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高胡、琵琶、阮、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适当添加打击乐并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

创始人

魏喜奎、孙砚琴等老一代艺术家是北京曲剧的创始人。甄莹、许娣、张绍荣、孙宁等中年一代为北京曲剧新时期的代表。卢雪文、王榆以及2003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曲剧大学本科生为曲剧的新生代。许娣、张绍荣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孙宁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甄莹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剧目《烟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提名奖”;文联“曹禺文学奖”;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龙须沟》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剧团于1997年和2000年两度携《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赴台湾演出。   2000年后,北京市曲剧团先后创作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红旗下》、《鱼水情》等多部舞台作品,着力打造北京风格的本土音乐剧。《正红旗下》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并以北京曲剧“新生代”为主恢复排演了北京曲剧《珍妃泪》、《少年天子》、《啼笑因缘》、《北京人》四部经典剧目。

创作题材

北京曲剧以清代、近现代北京人生活为剧本创作题材,她以北京的京味音韵为依托,确立了以代表京味特点的单弦牌子曲为唱腔的基调,吸收大鼓及民歌小曲,创造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韵味的独特唱腔音乐。唱腔委婉动听、旋律优美、吐字清晰。北京曲剧的台词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以北京语言的声、韵、调为准,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北京曲剧的表演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她通俗易懂,京味儿浓郁、表演朴实、演唱清晰、说唱结合、韵律独特,是北京特有的艺术风格。剧种自诞生后已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龙须沟》《茶馆》《北京人》《正红旗下》等近两百个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珍妃泪》被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 《烟壶》被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剧。

代表作品

北京曲剧以擅演“清装戏”和“现代戏”而著称,风格新颖,表演朴实, 演唱清晰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主兼收北方鼓曲和民间说唱因而韵味独具。1959年,北京市曲剧团正式成立。三十多年来,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 、《啼笑因缘》 、《珍妃泪》 、《少年天子》等上百个剧目;涌现魏喜奎、佟大方、孙砚琴、王凤朝、莫歧等著名艺术家;中青年演员甄莹、许娣、张绍荣、孙宁、佟仲琪等也已成为该团的中坚力量。1995年5月,该团推出的“清装戏”《烟壶》享誉京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演出超百场,观看人次愈十万人,被誉为“京腔京韵,雅俗共赏”的好戏,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六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及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9月,该团改编了老舍的同名话剧《龙须沟》 ,用北京的地方剧种演北京的人和事,别有情趣。

艺术传承

曲剧演员来自曲艺演员,他们发挥曲艺演唱、念白方面行腔圆润、吐字清楚、以声情感人的优势,注意从生活和人物出发,学习运用戏曲的表演身段、动作,在扩大丰富剧目的同时,涌现出第一批北京曲剧的名演员魏喜奎、孙砚琴、李宝岩、佟大方等。许多编导、音乐、舞美方面的专家,投身于曲剧艺术的创作,建立导演体制。在伴奏音乐上,除三弦外,逐步采用中、西管弦乐器和打击乐,以丰富其表现力;在舞台美术上布景、服饰、灯光等的设计和运用也逐渐完备。30年来,在剧目创作、改编以及舞台艺术发展方面卓有成就,并培养了一批新的青年演员。   说起来,好象京剧当然是北京的地方剧种,其实不然,北京曲剧才是真正发源和形成于北京的唯一剧种。它源于单弦及其它北方曲种曲牌,兴起于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剧种由老舍先生提议定名。没有严格的程式和行当,有着异乎寻常的适应力和表现力。   它崛起之初是以现代戏闻名的,《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喜笑颜开》、《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等剧目甚得好评,“文革”后的《泪血樱花》、《珍妃泪》、《少年天子》等也取得不俗的成绩;经过了一段沉寂之后,从《烟壶》开始,《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这些不同凡响的作品无疑为该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色彩。   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顾荣甫、孙砚琴等首先演出了《新探亲》、时称“新曲艺”,1952年改称“曲剧”。1952年成立了北京市曲艺工作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了作家老舍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又陆续排演《张桂容》等现代戏。   曲调生动,活泼,善于表现现代生活,常用的曲牌和板腔体唱腔有六十多个,伴奏乐器以大三弦,四胡、二胡、高胡、琵琶、阮、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并适当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迄今已演出一百多个剧目,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两剧曾在60年代拍摄成艺术影片,1982年拍摄了《珍妃泪》艺术影片,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锅儿挑 曲艺 曲剧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