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胡德夫:歌曲本身就有力量 民歌会变成大圈子

2012年11月05日 09:36
来源:晶报 作者:白帆

胡德夫

他是“台湾民歌之父”,1975年他与杨弦、李双泽一起开启了堪称日后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校园民歌”运动。他是“台湾的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民谣歌手,他已经影响了民谣整整30年。从1970年代台湾省价码最高的钢琴酒吧歌手,到2005年4月他自己第一张专辑《匆匆》面世,这个自称台东卑排族(父亲卑南族、母亲排湾族)的胡德夫用一种朴素而悠远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是最纯粹的海洋蓝调。11月17日,62岁的胡德夫将来到深圳音乐厅,为鹏城乐迷唱响历经30年岁月的民谣。

部落民谣是大自然的声音

始终关注原住民生存状态

原住民在音乐上的天赋,一直是台湾文化最珍贵的资产,胡德夫以一位原住民学子的眼光,除了吟唱乐章诗歌之中的赞美与叹息之外,还创作多首脍炙人口、刻骨铭心的经典歌曲。除此之外,胡德夫也一直致力于为原住民争取权益的民主斗争。

晶报:在您的歌里,有很多无歌词的吟唱,这是沿袭了部落里唱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吗?

胡德夫:台湾原住民对歌谣的理解就是自自然然,大地、人、鸟语、花香、竹林……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声音。无词的吟唱我们称之为虚实,对我们原住民来说,超过语言的这种虚实的咏叹,是比唱有词汇的歌曲来得更自由、奔放。我们部落的音符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我们唱起来就觉得我们的祖先是有智慧的,他们可以用这几个同样简单的音谱来表达心里面的不安、快乐、愤怒、忧伤。

晶报:您现在还会关注原住民的生存状况吗?

胡德夫:我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尤其是在11岁那年,我就离开了原住民部落。可以说,我是最早从部落里来到城市的那批人之一。但我又有所不同,我受过教育,不会像许多的同胞那样来到台北,只为讨一口饭吃。从前,我们都是在用唱歌或者言论,去试图改善原住民的生存条件。这20年来,生存条件的确有相当大的改变,但是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好比你进入部落,就只有那一条小路,你开车进去的地方是黑暗的,整条路也是黑漆漆的。等你从部落一出来,进入公路,它的路灯简直就像太阳一样明亮。我讲这些,不是说原住民希望道路全都由水泥铺设,或者有很多的电灯。是在说同样的社会,大家都在这个社会里面,为什么差别就那么大?当然,我还会去关注我们原住民的文化,我们的语言文化,还有我们后代的自我认同。

[责任编辑:张楠] 标签:胡德夫 1975年 匆匆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