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北京日报:李六乙《安提戈涅》 戏剧的溯源之旅

2012年11月29日 09:4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童道明

《安提戈涅》剧照

2012年11月23日,李六乙执导的索福克勒斯悲剧《安提戈涅》在首都剧场正式公演。而早在6月29日,我们得知了李六乙的一个戏剧创作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他要接连推出三部古希腊悲剧经典:《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李六乙为什么起意排演三出古希腊悲剧,而且毫不拖宕地把第一个戏——《安提戈涅》呈现到观众面前?

凡事若是从源头做起,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彻底。

马克思每年都用古希腊原文阅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认定这个给人类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乃是“哲学上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

黑格尔研究戏剧冲突的美学原理,就拿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作范例,指出:“戏剧诗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突出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

李六乙显然是立下了“戏剧探源”的宏大志向,就像他自己说的:“从戏剧出发,回到戏剧的重返文明之旅,奔向戏剧的圣地。”

《安提戈涅》是李六乙这次“奔向戏剧的圣地”的第一站。他在安提戈涅与国王克瑞昂的抗争中,发现了人的极具时代精神的品格:人的不屈不挠的自由意志的张扬

因为李六乙要在戏剧探源中让观众看到戏剧的本真,他便努力在舞台上展示有审美价值的返璞归真。在我看到的李六乙的舞台作品中,《安提戈涅》是静态场面最多的,但在舞台的静穆中,有情绪的紧张,有灵魂的飞扬。

排古希腊悲剧,一个看点,也是难点,是对于歌队的处理。林兆华看了《安提戈涅》的联排后,说这是个“创造”。我以为这个“创造”尤其显示在歌队的舞台处理上。

歌队的上下场,像安提戈涅及其妹妹的上下场一样,都是仪式性的场面调度,有严谨的法度,但都遵循着美的原则。

在《安提戈涅》中,李六乙的歌队由十个人组成,这十个人时而凝聚为一个整体,时而分散为十个个体。我们在这个歌队中,既看到了整体歌队的存在,也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活跃。

当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安提戈涅、国王克瑞昂在与歌队发生交流与碰撞的时候,这歌队宛如一面镜子,映照着这两个冲突着的人物的冲突着的内心世界。全剧的舞台节奏,特别是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也常常是由这个歌队调节着。这个歌队是全剧的一个精神背景。

古希腊悲剧是戏剧的一座高山,戏剧的一个源头;中国戏曲也是戏剧的一座高山,戏剧的一个源头。当一个深谙中国戏曲文化精神的话剧导演来排演古希腊悲剧,我们就会相信:高山与高山是可以相联的,源头与源头是可以相通的。而这样的相连与相通就必然会迸发出新的戏剧创造的火花。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安提戈涅 李六乙 戏剧创作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