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钢的琴》:不穿马褂跳爵士 探索本土音乐剧

2012年11月29日 18:09
来源:凤凰网娱乐

剧照

剧照

剧照

探索本土音乐剧的道路

误区一:音乐剧里一定有一两首力推单曲

尽管身为内地流行音乐的顶级人物,作曲家三宝在创作音乐剧的时候,却表示并不考虑一部戏里一定要有一两首能拿得出来的单曲,而是一切从戏剧本身的需要出发。“唱段是一定要戏剧化的。但现在很多音乐剧其实都是,先说事,说完事表达心情了,来一段唱,再表达心情了再来一段唱,戏剧感缺少了很多,有种两张皮的感觉。”

《钢的琴》则将这个问题处理的比较好,例如第一幕里《我的女儿》一段,就是陈桂林和妻子的争吵,开始是争到底谁跟女儿更亲,随着声调的转高,显示出两人的吵闹,一切都通过重唱形式体现,并承担了叙事的功能。剧中类似的段落非常多,三宝将此归功于编剧关山,“因为他也是个诗人吧,在写剧本叙事的时候就兼顾了这种抒情性,而不是把剧本写完,觉得哪个地方需要加唱就写首词”。

误区二:只有华丽的舞台、服饰与咏叹调才造就高雅的音乐剧

在三宝、关山看来,中国本土的音乐剧一定是与百老汇音乐剧有不同的。汉语写作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去配合音乐,需要学习摸索的地方很多。这几年的音乐剧实践让关山发现,汉语写作音乐剧的确存在天然的障碍:汉语有四个声调,英语、意大利、西班牙语则就一个调。又得照顾剧情,又要押韵,契合旋律,真的需要下功夫琢磨,在中文的发声特点和语言结构上摸索出更为科学的中国音乐剧语言结构和创作方法,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而从音乐上来讲,三宝则表示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穿着马褂跳爵士舞、踢踏舞”,“虽然说音乐剧是舶来品,但是爵士乐是美国人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要做自己的东西,当然要用自己文化的音乐素材”,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钢的琴》,就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熟悉的表达,从二人转、民间小调,到重金属、抒情小调,体现了“草根文化”内在的多样性,这也正是《钢的琴》作为一部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剧之成功所在。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钢的琴 音乐剧 马褂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