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部穿影政治篇25:《希特勒的男孩》

2013年08月14日 15:03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Heisenberg

一个和N个

关于纳粹和那段历史的“残酷青春”

纳粹对血统的要求近于严苛,新生入校时要进行眼球颜色验证

请猛戳这里参与评论 一砖一瓦共建理想国

希特勒“党校”纳波拉

为了给第三帝国的”千秋功业”培养优秀人才,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开始建立新的教育机构,运用传统的普鲁士式的教学方式,给帝国年轻人灌输纳粹的政治观念和军国主义思想,让他们成为帝国未来的精英人才,为纳粹培养政治官员。希特勒在纳粹德国建立了三种新的学校,分别是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奥登斯堡学校和国家政治教育机构,也就是电影中的纳波拉。

能够去这些学校念书,不但预示着他们未来会成为第三帝国的栋梁,也意味着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精英,因为能够到这些学校念书的男孩,其家庭成员必须是忠诚的纳粹党党员,或者家里有人在军队担任官职,或者他们自己在希特勒青年团中表现活跃突出,这也是为什么,本片中男主角去学校时,让他入校的军官会说他是被“破格录取”了。

尽管这类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能在纳粹党中担任领导的人才,不过由于战争需要,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首先是去军队,而且大多数人最终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温习] 标签:第三帝国 纳粹教育机构 成功标准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