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听声音的年代:一位资深影迷的流金岁月

2013年06月19日 18:48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赛人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老艺术家们(图片来源:中国配音网)

上译时代是什么电影都有的时代

遥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真是看电影的黄金时代,除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就是《最后一班地铁》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个小县城的电影院里也能坐个四、五成。再一个,什么国家的电影都能看到,现在,你能想像委内瑞拉的《螃蟹》就在上映前的一星期,就在发廊对面的马路上,贴上种种耸人听闻的海报吗?有的电影可以是小众的,而电影本身不是小众的,我就亲眼见过,一个农民工夫妇,领着孩子去看得过两项奥斯卡奖的《温柔的怜悯》,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那时连普通人的攀谈,用的都是电影中的台词。例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又或者;往前走,你就会融入到蓝天中去。这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所表露。那时候看电影,不是什么品味的象征。只是去看,而电影就在那儿,一束光照亮发白的银幕,我们看别人的悲欢离欢,窥伺着人为的秘密如何发酵,然后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过电影之外的生活。而这些,大多时候,是由上海永嘉路383号的一栋小楼里,那些大多时候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艺术家所带给我们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