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2015-04-30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二

凤凰卫视

烂片居高小片挣扎:谁在控制中国院线排片?

2013年07月09日 07:50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晓音

《小时代》海报

 

发行方的话语权

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和影院的票房分成比例之争由来已久。分账制是现在电影产业票房利益分配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一般而言,每部影片在电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的营业税两项固定支出以外,剩下部分的实际分成比例为:制片方和发行方占43%~45%,院线和影院占55%~57%(部分强势影片有浮动)。而制片方在43%~45%中间再进一步协商分账,一般而言发行方需要先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约占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的5%~15%。再在发行总的可分配收入中逐项收回发行佣金,导演或主创明星奖励,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以及税金等。

因此,承担风险最大的制片方分账最少,一直以来分账制度向院线倾斜引起制片方的不满,而在调整比例无果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发行方将蛋糕整体做大,才有可能确保赚钱。而在整个发行环节中,和院线确定具体的排片数量又是最关键的一环。发行方与制片方的命运绑在一起,而发行方又和院线之间相互博弈。

事实上,在制作、发行以及院线三方中,只有发行几乎是旱涝保收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可以在两方中间调节利益关系。一般而言,为了取得良好的排片率,发行方小投入而换取高票房则是圈内不言自明的潜规则,比如,电影人朱三卫抨击《小时代》砸钱包场造声势,还根据排片率的高低给影院返点,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对此乐视影业并没有给予否认。首都电影院总经理邱鸿涛表示,这种以排片率返点的做法也不是《小时代》独有。 “当然没有高额票房预期的影片,哪怕片方说不分成,影院也不可能接受。”

在中国电影市场明显畸型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看似市场化而实际垄断性的院线投资,制片公司、发行公司、院线公司等诸方之间看似清晰又异常模糊的职能界限,最终反映到排片率上,呈现飙高失控状态。

“进口大片的发行基本上不叫‘发行’。海外片方给了什么素材,制作完了给影院上映就行了。如果这部电影分量很重,院线、影院都知道能赚钱,就会把档期调给这部电影,这根本就不叫‘发行’。发行实际上包含了更多的层面,包括宣传、策划和排映。排映实际上最能反映发行方的水准。”王大勇对记者表示。

相对于广义上的“发行”,每个发行公司又有自己的定义。光线影业发行总经理陈红莉认为任何一部电影若委托光线担当发行方,公司的职责是将承载影片整体的宣传规划,包括宣传阶段活动的设计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需要艺人积极配合,艺人的配合对宣发任务而言,其重要性属策略级别。

食物链底端的挣扎

在任何范畴下,市场制度和规则的不公正,最直接、最必然的结果都是处于食物链最末端、最弱势的群体被更惨烈地蚕食和牺牲掉,去年有《铜雀台》,现在有《光辉岁月》《逆光飞翔》。然而即便《小时代》的烂口碑,但是由于类型片和观众心理接近,投资金额多,有品牌植入,并且有大明星支持,相反最符合如今市场的要求。

一般而言,一部电影上映之后,院线会根据其口碑、上座率等因素决定是否增加排片场次。此前增加排片场次都是由影院经理来完成,但是一些院线为防止院线经理权利过大将万达院线和大地院线主动权从影院经理手中回收到院线方。

然而,这种看似由市场调节的机制却由院线方亲手打破。由于上映时排片比例悬殊导致那些拥有高排片比例的影片即便再烂也能够通过口碑营销,或者进行映后营销从而将排片率在第二周之后稳定在20%~30%的水平。而那些一开始排片率就超不过10%的影片则几乎不可能在后期使影片排片率陡增。由于这种机制的自动运行,因此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制片方其实非常被动,如何化被动选择到主动成为制片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来影片《光辉岁月》和光线的骂仗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道理。

“这绝对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光辉岁月》导演熊欣欣在6月的海峡影视季上直指宣发方(光线传媒)没有做好分内事而导致票房惨淡。该剧组随后在公开信中吐槽光线传媒“宣传物料投放不到位,电影同行观影活动不组织、安排的场次很尴尬。”并称与光线传媒停止合作。

同样遭到类似“不公”待遇的还有小清新影片《逆光飞翔》等,因为排片率只有个位数,制片方通常把矛头直指发行方,令《光辉岁月》剧组气愤的正是光线传媒拿人钱财却没替人办事。

对此,光线影业发行总经理陈红莉对记者表示:“对于一部投资超过7000万元的电影,而且宣发费用都不需要自己去垫付,大家觉得宣发费多少合适?事实上,双方商议宣发预算不超过1000万元,实际给了我们700万元,目前花掉的费用不超过400万元。其中还包括应该出现在制作费里面的费用:主题曲制作和后期制作。而在看完粗剪版之后认为不值得为其发行。”

事实上,在发行方拥有话语权的大形势下,宣传发行成了“良心活儿”。“光线只负责发行,无投资。如果没有光线的发行,《光辉岁月》只能更惨,影院已经很买账了,上映权在影院一方,影院要赚钱,不可能上不赚钱的片子。”陈红莉表示。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打嘴仗的同时,《光辉岁月》在院线的排片率居然微微回升,即便制片方赌气说:“不玩了,下线吧。”一些影院仍旧排片的原因在于《光辉岁月》利用微博大战有意无意完成了上映以来最有效的一次营销。

点击图片进入:揭影院排片法则:不审片看营销 靠经验“赌”上座率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发行 排片 乐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

  • 快速突破口语教程
  • 在家轻松做纳豆
  • 21天练就一手好字
  • 颈椎病发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