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2015-04-30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二

凤凰卫视

台湾电影导师焦雄屏:第五代导演不懂类型片

2013年01月28日 10:41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分析“第六代”何去何从

贾樟柯他们面临信心危机,当下转型很关键

焦雄屏既与中国大陆影人关系密切,多年来又致力于对年轻导演的提携推介。她曾与“第六代”的王小帅合作,她监制并参与编剧的《十七岁的单车》,令王小帅在柏林凭借银熊奖真正被国际舞台认可。近年她多着力于扶持更年轻的新导演,但对“第六代”的动态以及处境成因都有透彻的观察,认为他们遭遇的问题跟“第五代”如出一辙。而论及个人,在电影语言的驾驭、对艺术路线的坚持,她更推崇的是娄烨;至于王小帅、贾樟柯的商业转型,则认为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尚需时间去验证。

南都娱乐周刊:我们也曾推出专题,表达对包括“第六代”在内的很多年轻导演难以代表华语电影的失望,你怎么看“第六代”当下的处境?

焦雄屏:“第六代”导演,我觉得现在面临跟“第五代”一样的困境。所谓过去的地下电影转变成为某一种艺术电影,它其实在这过程中间已经出现很大的信心危机了,观众的信心危机,还有他们创作上的信心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第六代”的下一步,其实是挺值得大家来观察的。比方说娄烨,他就比较坚持以前地下电影转成艺术电影的作风,他不妥协。那贾樟柯跟王小帅就不断地放风,说他们要转为商业电影。那他们在转商业电影中间就非常危险,万一有不慎或做得不够完整的话,他会相当程度折合到他过去的(成绩)。所以都是环境变化太快,以前也不是他选择要做艺术电影,而是环境让他当时只能做这种电影,那现在这个环境使得他们要做这样的决定(商业转型)。就我以前劝王小帅,电影慢慢要走向大众化,至少在理念上头不要太孤绝。现在他们的转换就非常的重要,因为是非常关键性的转变。

南都娱乐周刊:你认为他们的转型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焦雄屏:因为(与艺术和商业)创作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电影语言的有效性,资金的妥善结构方法,还有不是导演一人独大、做决定这种制作方式……这些都是极大挑战,他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

南都娱乐周刊:是否外界本来对他们的期待就过高了?

焦雄屏:其实大家的期待是有错误的。艺术电影跟商业电影的拍摄是完全两码子事,艺术电影像写散文一样,发出你内在的一些思维,跟你很独特的个人情感有关,不需要寻求大家的共鸣,只要发出到你的电影语言,足够表现你自己,就是一种艺术美。但是商业电影它所要遵循的制约规则就非常多,它不只是拍摄方法的不同,它跟档期这些问题都有关,那你的这个制作模式就不一样,你要集中、准时(完成),包括监制控制你的预算你能不能适应,等等这种问题。所以就是“南橘北枳”,你不要相信南的橘一到北方一定也会变成橘,一定是不同环境制约下,它就有不同的创作。

南都娱乐周刊:娄烨今年带来了《浮城谜事》,你觉得怎么样?

焦雄屏:我还没看,但是我一直认为娄烨是“第六代”硕果仅存的一个艺术界先锋。我觉得他也有一定的尊严心,过去几部电影像《春风沉醉的夜晚》,我觉得那个影片一点都不做作,它将一个情感丰富的东西讲得……就算我们这不属于同性恋族群,去看的时候也都能感同身受,觉得他将一些东西在艺术标准上头讲得非常深刻,那种感情的痛苦啦,或者是人际关系的煎熬啊,这些地方我觉得还是好的,电影语言最成熟。其他的我觉得就不太……还得要看他们转型。

展望两岸产业关系

华语电影现在内需强势了,内需可以赚到的钱比输出快又稳定

焦雄屏从二三十年前就开始与大陆电影界接触、合作,那既是一个两岸电影界水乳交融的年代,也是“第五代”和“新电影”在国际舞台大放光芒的年代。但近年大陆电影市场位居全球第二,火红至疯狂地步,而在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上,华语电影的踪迹却越发寥落。另一方面,继香港影人后台湾导演也开始北漂,近日台湾老导演李行透露,相关条例的颁布使得台湾与大陆合拍更优于香港,两岸产业融合将为台湾电影注入生机。但焦雄屏也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台湾电影的产业力量在近年市场回暖后尚未凝聚,如今影人北漂则会导致产业的更大断裂。

南都娱乐周刊:现在华语电影对外输出和影响,似乎没过去明显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焦雄屏:华语电影现在内需强势了,内需可以赚到的钱比输出赚到的钱又快又稳定,那它当然就不寻求往外输出。而且,往外输出它在国际市场上头其实是有一定时间规范的,比如说在上世纪90年代跟21世纪初大家对中国还充满好奇,还有兴趣透过影片去理解中国,可是现在什么都通了,外国人来中国也非常地快,非常地积极,所以他们就不需要再透过电影来做很多迷障的解除,外需现在也是大量地减少。而内需这件事情,会主导整个商业电影走向很久,起码后面五六年都还是这样子。当然,我觉得中国电影往外面输出这个方向,政府一定会鼓励,但是不是你品位、文化能跨疆域?这些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南都娱乐周刊:在海峡两岸三地的电影产业中,台湾相对来说是较弱的一方,未来的前景看好吗?

焦雄屏:因为我们台湾电影,长期是创作者习惯于独立制片的方式,它其实不是一个整体的产业思考。过去产业思考是靠中影,中影垮台以后到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集体的走向,其实都是弯的,然后即使有个别的成功,比如说单打独斗从《海角七号》《艋舺》,再到《那些年》或《爱》,这些电影的成功都是单个成功,没有凝聚成一个产业的力量,然后很可能它又变成跟中国大陆的一个对应关系。中国大陆市场现在很像一个宇宙大黑洞,其实是像好莱坞相对加拿大、澳洲一样,就是说你这些所谓的次英语系的国家,才能或投资很容易会被好莱坞巨头吸走,那中国将来跟台湾、香港一定扮演这样的角色。因为(大陆)市场大嘛,是所有投资跟创作的来源。所以你看到,像现在已经发生了的香港导演北漂,这茁壮了香港的产业,可是这并不是说在它本土的产业特别茁壮,反而是产业中间的某些个人因为大陆的再生而得到求生的工具。那对台湾,我认为这个将来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台湾北漂我相信已经渐渐发生了,像钮承泽、林书宇他们有几个已经开始北漂。这个北漂,台湾人还懵然不觉产业中间已经产生了结构性的分裂。这其实是台湾电影产业将来极其严重的一个课题,但是台湾人还没搞清楚。

南都娱乐周刊:这是一个危机,但在某种程度对产业和人而言也是一种机会?

焦雄屏:任何事都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可能它一败涂地,也可能它起来。我老实说,台湾人没有理论性的基础去整理这个情况,也没有足够的数据跟量才来衡量那一种得失,它只有一些很薄弱的民粹主义在作祟。所以很多东西就是,你只要讲台湾话,或者你只要拍很台湾本土性的东西,你就成名—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谭冉] 标签:焦雄屏 第五代 台湾电影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登 录注 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商讯

  • 快速突破口语教程
  • 在家轻松做纳豆
  • 21天练就一手好字
  • 颈椎病发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