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引进片20年 从“中国市场拯救者”到“好莱虎”

2013年09月03日 13:42
来源: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作者:喻德术 田婉婷

1994年11月中旬,首次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中国上映。

《环太平洋》和《侏罗纪公园3D》相继在暑期档热映,9月的中国即将迎来《极乐空间》、《金刚狼2》、《蓝精灵2》等近十部好莱坞大片。如今见惯了3D特效和IMAX巨幕的现代观众或许很难想象,20年前想要看一部与时代发展相称的进口片有多么不易。

1994年11月中旬,由中影集团公司进口,首次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中国上映。正是这部好莱坞大片的到来拯救了中国观众,也让中国电影人离开了安乐窝,从此踏上了追逐大片之路。

“从《亡命天涯》开始,中国电影一语成谶,亡命天涯。”8年后的2002年,《南方周末》在一篇名为《大片8年入侵祭》的文章中曾经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电影在引进大片冲击下的没落。

值得庆幸的是,多年后的今天,面对每年34部的进口片份额,我们却不再像当初那样为一部大片的到来而诚惶诚恐。

有人说,是引进片的到来带动了中国市场,刺激了本土电影蓬勃发展。今年, 是引进片整整20年的历史节点,或许是时候把“祭”改为“记”,总结并告别“亡命”的生涯,开始创造属于中国电影的未来。

巨舰破冰

进口片,中国人的爱与痛。

截至今晨零时,3D版《侏罗纪公园》中国票房已突破3亿(约4900万美元),超过它在北美市场(含加拿大)的4500万美元。

有趣的是,2D版《侏罗纪公园》问世于1993年,而中国的海外大片引进政策则始于1994年,因此当年它并没能在国内公映。

谁也没想到,20年后《侏罗纪公园》披上3D外衣来访,竟然在这里日进斗金。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20年,恰好是引进片在中国历经挫折、逐步成长的20年;记者统计发现,从1994年至今,进口片的票房在中国增长了351倍。其间,有许许多多比《侏罗纪公园》更精彩的故事。

引进片·目的1994年10部大片开启新篇

进口片的到来,最初背负着“拯救中国市场”的使命。

翁立是原中国电影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做了几十年电影宣发工作,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本来盛极一时——1979年全国观影人次高达293亿,到了1980年代,由于电视、录像带以及盗版的冲击,电影市场不断萎缩,全国各地的影院要么关闭要么入不敷出;至1990年代,全国的年观影人次已经只有3亿上下。

1992年,时任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采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目的是用发行收入扶持贫困地区的电影事业。

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允许中影公司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后来被称为“10部大片”,其中美国占1/3,欧洲占1/3,其他国家占1/3,可如今已经演变成美国大片占绝大多数。

“10部大片”计划无疑给当时萧条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影首先与香港嘉禾达成初步协议(当时香港电影还属于进口片),随即惊动了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美国八大公司。

经过长时间的商讨,1994年,中影与美国华纳兄弟达成协议,同年11月12日,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的发行方式引进的大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和郑州等六大城市进行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 这便是进口大片在中国的开端。

1995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轰炸中国市场,随后《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风暴》《珍珠港》《泰坦尼克号》等进口大片纷至沓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大片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

2012年,中美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进口大片份额从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大片的票房分账比例也从13%提高到25%。再加上每年约30部被中国买断版权的批片。总的算下来,每年在中国公映的海外片已经有六七十部之多,平均每个月能有5部以上。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田野] 标签:1986年 引进大片 天涯路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