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北影节记者观察:由电影展真正转型为电影节

2013年04月25日 07:41
来源:Mtime时光网 作者:哈麦 温习

吕克-贝松在颁奖晚会上搞怪

时光网讯 4月23日晚,第三届北京电影节闭幕。560场展映、15部中外文艺片角逐天坛奖、浩大的电影市场、连轴转的高峰论坛、密集的签约仪式和见面会、导演大腕接力的颁奖礼……繁盛热闹、目不暇接,无论是四处赶场看片的观众,还是摆摊吆喝的从业者,都感叹北影节像北京一样:庞大、喧闹、威严、信息过载,让人无所适从又无比兴奋。

增设天坛奖,电影展真正转型电影节

电影节期间,张艺谋作为东道主,想请老朋友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吃饭,当时身在北京郊区的米哈尔科夫说评委工作特别紧张,出不来,这顿饭没吃成。4月23日晚,最佳影片公布环节,米哈尔科夫独自出场,他自问自答“还有一个人呢?他几乎每次都能出现在国际电影节上,我们总是打拉锯仗(1991年威尼斯,《蒙古精神》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争金狮;1994年戛纳,《活着》和《烈日灼人》争金棕榈)看,我来了,他也跟着来了。有请著名导演张艺谋。”评委会主席米哈尔科夫已然变成了真正的东道主,他们是专业的电影人,在做专业的事。

2011年初办的时候,北京国际电影节名为“电影季”,第二届更名为“电影节”,举办活动包括展映、论坛、洽商、嘉年华等。今年,电影节初设竞赛单元“天坛奖”,收到来自全球56个国家的531部参赛片,其中15部入围。最终,《一九四二》摘得最佳影片奖,来自澳洲的凯特-绍特兰凭借《少女洛荷》获封最佳导演,评委会特别奖则颁给了法国影片《求主垂怜》。评奖是大多数国际A类电影节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说前两届的北影节更像是一个“电影展”,那么从本届设置天坛奖开始,才真正变成一个名符其实的“电影节”。不过,必须承认,北影节还缺乏对世界一线大导演、大作品的吸引力,长远看,这是北影节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合拍多样化,中国片商渐成主导

上届北影节,詹姆斯-卡梅隆够忙,也够风光,他几乎成了整个电影节的代言人。今年,接替这一角色的是基努-里维斯吕克-贝松等人。基努携自己的导演作《太极侠》亮相,这是一部中美合拍片,故事和演员都以中国为主。吕克-贝松没有新片宣传任务,他出席“中美合拍论坛”,以自己的从业经验忠告后辈们,“不要只顾票房。也要学会向困难说不。”4月22日晚,吕克-贝松出现在基美电影人沙龙上,工作人员提前告诉记者,“拍照不要用闪光灯,导演不喜欢。”此次沙龙并非交流闲聊,吕克-贝松名下的欧罗巴电影公司和基美影业签署协议,计划今后每年合作推出15部影片,计划中的项目包括《阿黛尔的非凡旅行2》、《玩命速递4》等。

之前的合拍项目中美居多,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法、韩、英等国的公司也纷纷接触中方公司。外商普遍的观点是,“越早进入中国越好。”电影节期间,多个合拍片项目宣布完成或启动,包括探险片《传-奇》,要在中国招募演员的《变形金刚4》,同名小说改编作《藏地密码》,3D纪录片《皇城北京》,科幻片《黑暗启示录》、《拳法》,重拍版《里昂黑帮》,爱情片《爱情情人节》等。据此观察,一个新的趋势是,合拍片不再是“中国取景、找个中国演员”那么简单的方式,很多片商开始直接开发中国的文学题材,在中国寻找投资,而中国片商也逐渐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3D实拍逐渐被更多电影人实践,尤其是在瞄准中国市场的合拍项目中。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电影节 北影 电影展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