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陈儒修:合拍十年香港导演自废武功
台湾学者陈儒修
2002年大陆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十年来中港合拍的电影数量不断增加,但质量却颇受诟病。未来,台湾和大陆也可能在类似架构下进行电影合拍,这个趋势将为台湾电影带来何种新样貌?台湾能从中港合拍电影的十年历程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对此,凤凰娱乐独家专访台湾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陈儒修,邀请他从台湾观点分析中港合拍电影的发展,并前瞻两岸合拍片的未来。
中港合拍源于香港电影人“北上”求援
陈儒修从事电影研究多年,对于中港合拍片的发展多有关注,也曾针对这个议题访谈多位港台电影人。他细细回顾中港合拍电影背景,指出2003年前后,香港遭遇经济低迷、政治动荡,2002年暑假檔,香港电影的本土票房达到最低点,2003年产量也只有75部,使得电影工业跌入谷底。
当时,成龙、嘉禾公司主席吴思远、中国星集团主席黄百鸣、凤凰卫视常务副总裁尔冬升等近百名香港电影人,在无奈之下前进北京,在影视交流活动中疾呼“与内地合作是迫切之举”、“唯有北望神州才可以解救香港电影产业”,终让香港电影纳入CEPA架构之下,也拉开中港电影合拍的序幕。
合拍十年香港导演自废武功
然而在拉开合拍序幕后,许多香港电影人反而在广大的中国市场中迷失。为了快速营利,他们在题材上一昧迎合,因而出现诸多只强调大场面和特效的“盔甲片”。陈儒修甚至听过某位制作人很惨忍地形容:“大陆观众只要看到“会动的”就会赚钱”,指出香港影坛流传一个说法,认为电影不需要好剧情,只要有大场面、有特效,就会在大陆赚钱。
尽管这类合拍片被大陆市场接受,但对香港观众而言,要看特效他们宁可去看好莱坞的特效“真品”,不屑于看合拍半调子的特效。此外,合拍片过度靠拢大陆市场的结果也使得香港电影失去“香港性”,过去香港电影对黑社会、同志、恐怖、惊悚题材的掌握特别细致,然而这些题材因为大陆市场不接受,许多香港电影人干脆自废武功,反而因此失去香港本土市场。
面对合拍利诱台湾导演相对“早慧”
陈儒修说,中港合拍片十年来的发展是台湾的重要教材。台湾电影如果走上香港这套模式,肯定会彻底失败。他指出,两岸展开影视交流后的这二十多年来,也曾出现合拍电影,有些台湾电影人甚至直接去大陆发展,这种交流无可厚非。然而台湾如果依循香港模式,一昧在题材上迎合大陆观众,台湾好不容易在2007年《海角七号》热潮后,用本土题材将观众唤回电影院的契机,将会因为迎合不熟悉的大陆观众,使台湾电影再度沦落。
然而陈儒修说,他曾就这个议题与台湾许多新生代导演交换意见,他很庆幸新一代台湾导演大多有自觉。尽管他们知道与大陆交流的重要,却也很清楚他们不能失去台湾观众的需求,比起香港电影在合拍十年后才有危机意识,台湾导演相对早慧。此外,陈儒修也指出,台湾电影人一直很有韧性,台湾电影曾深陷谷底二十多年,特别耐的住试炼,现在市场好不容易有起色了,脚步会相对稳一些,和香港当时忽遁谷底时的巨大焦虑感不同。他相信台湾导演不至于在抓到合拍机会后,像部分香港导演一样,直接在艺术上全面弃守。
唯有越“台湾”才会越“国际”
面对合拍“大势”,陈儒修以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名言作为提示。他说曾有人问日本名导北野武该如何卖日本电影,北野武说:“唯有越“日本”才会越“国际”。”陈儒修进一步以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为例,指出这些日本导演的作品都深具日本特色,也正是这种深刻的在地文化特色,才会吸引国际观众的眼光。
陈儒修说:“对台湾而言也是这样,我们应该认知唯有越“台湾”才会越“国际”,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受国际肯定的成绩都证明了这点。”他认为,台湾导演现在可以做的是尽力深耕本土题材,吸引大陆投资,而非自己主动迎合。他以林书宇的《星空》为例,指出林书宇的《星空》改编的是台湾插画家几米的绘本作品,但因为题材有情感普同性,让华谊兄弟主动加码投资,这就是一个不失去本土特色,又兼顾市场和投资的双赢局面。
相关专题: 2013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娱乐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209903
1火车上的艺考女生[高清大图] -
1159808
2[独家]小彩旗回家过年图集曝光 同杨 -
1148802
334岁殷桃新话剧挑战“全方位”激吻[ -
1109914
4港媒:大陆国宝级影帝澳门豪赌 欠债千 -
1086081
5柴静家族曝光:曾祖父是秀才 -
928959
6孙俪怀二胎挺孕肚踩高跟鞋出席活动[高 -
894566
7话剧《茶馆》开启三地巡演 濮存昕杨立 -
890425
8林志颖千万跑车被撞毁 友人驾车酿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