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谈娱威尼斯特刊:大胆往前冲,柏林!

2012年02月09日 18:37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其实偶是导演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做为冷战产物而造成政治气息特别浓厚的柏林电影节,迎来了它62岁的生日,在二战后风雨飘零的岁月里,它支撑了德国人最后一点卑微的温暖,来度过战后难熬的日子,鼓舞了人们从废墟中重新振兴文化和思辨的勇气,而在柏林墙垮掉后,它的视野焦点也从欧洲本土转移到地球上更多的苦难之地,可以说,不仅是艺术在支撑着柏林电影节,还包括良知。

但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带来的多元化文化冲击,光靠说教已经唤不起更多人的关注,所以柏林电影节也在不断变革,以试图拉近和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艺术差距,去年《《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一个小爆发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成为2011年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大奖影片中素质最为过硬、口碑也最好的影片,看来变革已初见成效,柏林绝不容人小觑。

年轻导演成主力弱化政治色彩本届将成柏林电影节转型年?

第62届柏林电影节即将揭开序幕,随着入围影片的全部揭晓,我们发现,这一届的柏林电影节前所未有的贯彻了“补充新鲜电影血液”的理念,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大师级导演仅有年过八旬的意大利导演塔维安尼兄弟,携着《凯撒必须死》而来,其他的基本为尚未功成名就或初出茅庐的导演,有些名气的是:2007年捧过金熊奖的王全安和作为电影节开幕片《再见,我的皇后》的导演伯努瓦•雅克、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这次他带来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猎物》,以及四度入围柏林电影节,算得上柏林一手提携的德国导演汉斯-克里斯坦•施密特,其入围作品是《周末的家园》。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柏林电影节就强调以提携新导演为主,但一直还是新旧混搭,从未敢把步子迈得如此之大,今番的作为倒叫人刮目相看,或许能成为将来柏林电影节最大的特色也说不定。参赛的导演大部分是“60后”,还包括几位“70后”,如来自匈牙利的本尼德克•菲利格夫新作《只有风》、来自丹麦的尼柯莱•阿塞尔新作《皇室风流史》、来自印尼的华裔导演埃德温新作《动物园的明信片》,其中尼柯莱•阿塞尔名气目前在欧洲影坛名气略大,因为他参与编剧了《龙纹身的女孩》这部北欧影坛近几年来最好的商业佳作。

年轻好,容易产生黑马,但变数也大,如何把握平衡,相信柏林电影节的组委会绞尽了脑汁,只望最后评选出几大能拿奖的影片不要辜负柏林电影节组委会的一番苦心为好。这对华语片代表《白鹿原》去争夺“金熊奖”却是个利好。目前仅影片口碑来看,由于没有压倒性优势的巨片和大导演同台竞技,最大气磅礴的《白鹿原》占着极为优势的地位,希望王全安笑到最后。

以往柏林电影节为世人所瞩目的最大特征就是政治事件影响下的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是夺奖大热门,从2002年的金熊得主《血腥星期天》到去年金熊奖三大项大满贯的《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十年期间,其中金熊奖得主直接涉及政治的就计有《血腥星期天》、《尘世之间》、《勇往直前》、《格巴维察》、《精英部队》《伤心的奶水》、《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七部影片。获得评审团大奖和导演银熊奖的名片也有:《关塔纳摩之路》、《波弗特》、《标准流程》《枪手》等。

本届有所改变,从入围的影片题材来看,作为柏林电影节最鲜明的标签“政治”,这届电影节反倒弱化了不少,入围的片子虽大部分还是间接和“政治”挂上了钩,不像上几届那样赤裸裸的直奔“政治”而去。每届柏林电影节都有一个隐藏的主题,本届从目前入围影片看,仿佛是历史题材作为此届电影节主题,计有7部之多,这是否暗示着柏林电影节故意淡化政治味,力图挽回向来被暗讥为“艺术不力政治来填”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柏林 特刊 威尼斯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