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冲奥”有戏
热映的《唐山大地震》不光赢得满意的票房而且被很多影迷认为是近年来最有希望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中国电影。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若推选《唐山大地震》角逐奥斯卡,很可能有所斩获,因为它不仅在上述“硬件”方面达标,在“软件”上也具备三大优势。
其一是题材。曾担任多届金鸡百花奖评委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认为,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题材一般都符合当下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二战文艺片《忠勇之家》、反映美国社会反智情绪的《阿甘正传》等都是例证。
“近两年,我国汶川、玉树以及海地、智利等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大地震,而反映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重亲情、不放弃、自我救赎等人文关怀内容的‘后灾难’电影《唐山大地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贾磊磊说。
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任嘉义告诉记者,《唐山大地震》已被《Hollywood Reporter》(《好莱坞报道》)等多个美国媒体誉为华语电影中一部人性与情感的力作。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影片内涵与奥斯卡主流价值观不矛盾。
其二是拍摄理念。“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小角度切入折射全局”是很多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共性。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奥斯卡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以一个普通士兵的战争经历反衬出二战老兵最真实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唐山大地震》的拍摄,正是以一个被地震摧毁的家庭重新站立、医治创痛、弥合裂痕、走向和谐的精神历程为线索,把唐山人民‘23秒之殇、32年之韧’的心灵救赎史、把人性中的‘大爱’这个全世界人民共通的情感毫不吝啬地挖掘出来,使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张会军说。
其三是票房。资深影评人陈越红教授认为,从历届获奖影片看,“艺术”与“商业”的悖论即便对奥斯卡评委们来讲也很难抉择。通常情况下,他们往往采取折中手段,但票房毕竟既代表观众的认可度,因此所占比重不小。
影迷:“硬伤”不少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唐山大地震》“冲奥”有三点变数。首当其冲的是影片存在“硬伤”以及过度植入广告。比如,震后的雨水中,扮演“尸体”的演员竟冻得不停地发抖;对李元妮这个唐山下岗工人来说,1986年就装上5000元的电话是不是太贵了……
对于广告植入,老影迷张晶晶认为,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能破坏影片的整体效果。“能看出冯小刚尽力了,但可能广告商太多了,商业品牌并没被自然而然地化解在影片的艺术元素中。这些连普通观众都能一眼识破的‘穿帮’和‘突兀’怎么可能逃过评委们的火眼金睛?”
其二是海外宣传。一位业内人士说,奥斯卡获奖影片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多达五六千人,这就需要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争取“眼球”。
在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制片方“华谊兄弟”首次携《唐山大地震》片花及海报亮相国际市场,并声称已与7个国家签订放映合约,还在北美的IMAX影院与中国同步公映。然而就目前情况看,这些宣传效果雷声大、雨点小,并不乐观。
“要想真正获奖,仅靠舆论影响力是不够的,因为奥斯卡奖项的选票牢牢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委手中。要想稳操胜券,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早期的奥斯卡是几大制片公司一手扶持起来的,目前不少制片公司都想方设法在奥斯卡评委团里抢占评委席。“‘华谊兄弟’在海外的影响力太小,在这方面显然无能为力。”
其三是固有偏见。张宏森认为,奥斯卡毕竟是西方奖项,对中国电影始终抱有意识形态偏见,有时评委们很难摘掉有色眼镜。“比如,受西方媒体误导,有些评委对中国举国体制下的灾难救援颇有微词。因此,评奖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评选取向,中国电影要想获奖就必须要比其他影片高一大截才行。”
冯小刚:我要票房
“我们当然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参评并获奖,但我们也从不把奥斯卡当做绝对的衡量标准。”张宏森直言不讳地指出,没获奥斯卡的电影未必就不好,只要能给人带来欢乐、留有感悟和启发,就是好电影。
面对奥斯卡的诱惑,冯小刚一直比较冷静。他说自己是中国电影的儿子,他的眼睛从不瞄向西方大奖的评委。“外国电影界里有好几个‘家长’,却偏偏没我们中国人的份儿,审度电影的是西方人的世界观,不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一个电影奖、一个数亿的票房,只能要一个,我肯定选票房。”
曾经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导演冯小宁说,全世界在册的国际电影节达400多个,无论是美国的“奥斯卡”还是法国的“戛纳”,甚至中国的“金鸡”,它们实际是电影人相互激励、学习的一个大平台。“把奥斯卡看得那么神圣,甚至称其为‘导向’,实在是大错特错。”
“能拿到奥斯卡是锦上添花,但也别把它太当回事儿,它就是美国的电影游戏。”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康健民感叹道,“13亿人口、巨大的电影市场,有哪个美国制片方不羡慕?中国电影必须立足本土,把中国观众‘伺候’好、得到他们的认可比啥都强!” 新华社记者 周宁/文 郭昱/摄
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