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海外各大电影节的入围名单是中国导演抬高自信力和他信力的光荣榜,令中国影迷失望的是,2011年中国电影与柏林金熊奖及奥斯卡无缘。早些年陈凯歌夫妇“冲奥”的号子声犹在耳,现实图景却是诸多中国电影人对影片票房的急功近利。中国电影似乎进入了一个躲避荣耀的时代,而这一现象很难用“前进”或是“倒退”加以形容。
中国电影自1980年代便与柏林电影节结缘。步入新千年后,中国电影更是在柏林电影节上捷报频传。《我的父亲母亲》《十七岁单车》《盲井》《孔雀》《图雅的婚事》和《落叶归根》等片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成长。然而近年,中国电影人与柏林电影节由暧昧渐渐变得疏离。
同样,2011年华语片也未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参评的中国内地影片《唐山大地震》,香港影片《岁月神偷》和台湾影片《艋舺》提前出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零星年代初,华语电影人打造的华语片盛世时光似乎也一去不返。2001年的台湾电影《卧虎藏龙》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摘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电影。中国内地影片《英雄》成了此后唯一一部获奥斯卡奖提名的华语片。截至2011年,华语片连续八年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无缘。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雀跃。2010年中国大陆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1533块,银幕总数超过6200块。这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更是突破百亿元。然而,票房上去了,海外大奖却没了。对此,导演王小帅的评价是,“柏林电影节和奥斯卡不一样,不需要专门机构推荐,所以如果有作品和实力,应该很多导演都会报名。今年为什么一个都没有,我也不是很清楚。确实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现在专门拍作品去国外拿奖的电影导演少了,因为国内市场好了嘛,拍商业片的导演多了。”
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电影票房逐年走高,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乃至华语电影获海外大奖提名数量在逐年走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突飞猛进确实对华语片的艺术性有所影响。在靠市场无法生存的年代,中国电影人须靠在海外的频频获奖取得投资和海外票房。中国大陆市场兴盛后,中国电影人乃至华语电影人的生存状况改善很多。他们只需通过电检的弹夹,顺着资本的弹道,让刻着豪华卡司的子弹尽情飞舞。因而票房上去了,提名数量却少了。
于是我们看到,有了中国内地这块票房新大陆,昔日壮志凌云的中国内地电影人频频现身粗俗的娱乐节目,从前曾对中国内地市场嗤之以鼻的某些香港电影人也跑来讨好内地观众。华语电影人无须费力讨好衰落的东南亚市场,冷若冰霜的欧洲市场和高不可攀的美国市场。在票房唾手可得的今天,华语电影艺术的衰落已成必然。
片方与对媒体话语权的钳制和垄断也影响了批评声音的正常表达。“消音”后,中国电影常常反复上演媒体帮闲鼓吹,把观众期待度吊高,随后再把观众摔疼骂街的闹剧。这是一种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有组织有预谋的诈骗。
政体对艺术领导的弊端也尽露无遗。过多的政治干预与参与甚至会让电影人被背离艺术。2011年“冲奥”的影片中,有着浓厚官方背景的《唐山大地震》抹掉了原著小说里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控诉,最终让受难者成了王八蛋。拿主题如此拧巴的电影“冲奥”完全是在浪费名额。
除市场因素和行政因素,除市场因素和行政外,影响中国电影艺术性的因素还有更多。张晓刚说,“政治领导艺术,资本控制艺术,批评远离艺术,娱乐阐释艺术,潜规则经营艺术,集体创作艺术。如果真的这样,做艺术真是无聊死了。”在市场的空前壮大的今天,华语片已经步入娱乐至死的年代。这个年代浮躁、无情、急功近利。这是最糟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