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全安被评《名汇》年度人物:《白鹿原》是精神名片

2012年01月10日 16:10
来源:凤凰网娱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白鹿原》海报

王全安:白鹿元年

2011年度前线人物:王全安

入选理由:《白鹿原》

凤凰网娱乐讯 《白鹿原》是个带有禁忌的果实,想要消化它并不容易,不管是社会环境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度,从接手到放弃到实践,时光兜转五年,终于成行。

2011年对王全安来说,是鹿年。最早想拍《白鹿原》的是吴天明,此后张艺谋等第五代大腕几乎都接触过这个项目,王全安是从2005年开始着手进行立项的,中间有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最后因为投资问题而放弃,这个项目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他手里,已经是五年之后。

第一次看《白鹿原》的时候,王全安还是沉迷于现代舞的小青年,在那个文学大爆炸的年代里,当时有两部西北背景的作品反响巨大,一是《废都》,二是《白鹿原》,王全安追忆,那时候很多年轻人去看,也是跟它们对于人欲的描写有关。但是随着时间沉淀,这些作品更有价值的东西浮现出来了,比如《白鹿原》是从土地的视角来看,这在建国后的作品中是特别罕见的。作为一个西安人,书中写到关中平原上的种种细节王全安觉得细节“很翔实”,一看就知道西部的农民是怎么生活的。

生长于斯,王全安对关中平原有很深的亲切感,“《白鹿原》是一部贯穿至今的小说。”王全安和原著作者陈忠实初见时就聊得投契,《白鹿原》的核心是讲中国人在皇权崩塌后心理结构的崩塌。帝制崩溃我们建立了一种体制,但我们没有重建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中国人就一直找不到方向。“我们发展到今天,在精神上还是很惶惑的,我们没有对生的解释也没有对死的解释,于是把所有的恶都释放出来,没有畏惧。它是一部小说,但对电影来说,它更偏向于诗歌。”在电影中有很充沛的关于耕作的表现,粮食对于农民而言是就生存的延续。对于白鹿原的人来说,不管世道怎么变,还得留个后,也就是繁衍。其实,繁衍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这个意义上的男女之情伟大得天经地义。

有人说《白鹿原》是张中国人的精神名片,王全安觉得“这张名片不仅是对外,要介绍我们自己。更是对内,要让我们确认身份。中国当下发展很迅速,我们在为物质的胜利而欢呼,同时也为精神的虚空而痛苦。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去自省的能力,我希望电影《白鹿原》中重建的一幕幕历史场景,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个历史变迁的紧要关头,从而了解我们从哪来,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和我们终究要往哪去。这就是我为什么《白鹿原》愿意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最根本的原因。”

F:2011,你最得意的一幕。

王:应该是告别单身吧,以前从来没有觉得有结婚的必要性,也不是独身主义,就是觉得现状也挺好,结婚我觉得就是遇上那个人了,就觉得该结了。

F:觉得今年最大变化是什么?

王:我好像比过去懒了,在工作上,对自己做的事情不像过去那么迫切了,还是因为有了家庭的原因吧。以前不觉得家庭、婚姻是有很价值,或者有趣的。

F:2011年你最看不惯的人和事?

王:太多了(笑),这个社会现在遇到的问题啊……他们要去看《白鹿原》这样的电影就好,人一旦失去准绳,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最让我看不惯的那个铁道部官员,“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话太匪夷所思。

F:您要对2012说点什么?

王:我希望2012能完成两件事,顺利地拍部电影,顺利地要个孩子。

[责任编辑:高方] 标签:白鹿原 王全安 年度人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