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代宗师》历史感太厚重 王家卫文艺范Hold不住

2013年01月10日 08:03
来源:华龙网 作者:槑槑龙

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是我的幸运,但是我却没有时间了。”

“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时事使然。”

“我选择活在我的岁月里。”

——电影《一代宗师》

“王家卫”三个字,对于华语电影而言,早已是抹不去的一个时代印记。最新作品《一代宗师》日前正在国内风风火火地公映。久违的“王氏风格” 让人印象深刻,细腻动容的对白,荡气回肠的音乐,华丽炫目的画面,在这部影片中一应俱全。然而,这部墨镜导演从筹备到上映耗费近10年光景的作品,却得到了褒贬不一的两极评论。(新闻链接)

《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从《东邪西毒》再到《重庆森林》《堕落天使》,穿过《春光乍泄》走进《花样年华》,王家卫在上个世纪90 年代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其在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圈里不容小觑的重要地位。从此,“王家卫式”的电影风格,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电影文化。在他的光影世界里,观众总能看到一种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印象,尤其是他极富后现代意味的表现方式以及对作品人物群体在精神层面的细腻把握,让观众体验到有别于“写实”镜头下的另一份交融于戏剧的真实感。

作为王家卫影迷的笔者,也曾沉溺于这位墨镜导演独特的叙述风格里。回顾当年的一系列作品,想必不少人同笔者一样,或多或少都会被他电影中的某一些或某一个场景、一段对话深深打动。事实上,这亦是王家卫电影的又一个特质:观众的感动常常源于细节、片段以及絮语式的主观独白,以及影片气氛下产生的一种本能的共鸣感。

看过一档影评类节目,在形容王家卫作品的这一特质时曾说过:“王家卫电影的一种气氛存在于作品的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

于是这一次,在被众人期盼许久的《一代宗师》上映之后,笔者兴致冲冲观看了该片。尽管仍是感受到王家卫对于细枝末节的处理堪称偏执的认真,耐人寻味的“王氏台词”总是能不经意间触动情感之点。少了杜可风的影像镜头,让笔者在开场的雨斗戏里有了一种看张艺谋《英雄》的感觉。作为王导的第一部“有剧本”的电影,笔者却在放映结束后,再难找到如往昔一样看完其作品后意犹未尽的动容。虽然算不上失望,但与期望相较仍存差距。从叙事上说,影片的脉络甚至比不上叶伟信《叶问》。对此,笔者细想了缘由。

王家卫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他不同于大众电影的通俗直接,其在叙事上习惯选择一种“群像”的方式多线并进,当中会穿插导演本身对时间的观感,比如在《重庆森林》里,看似毫无关联的金城武梁朝伟,其实他们在细节上又是有着交集的。在《一代宗师》里,王家卫再度以这样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时代对于“武林”和“宗师”的解读。所以有人说张震和小沈阳的角色很没有存在感,事实上是没有领会到导演试图传达的一种“更大”的意境。如同王家卫自己所说,武林并非一个人,在国难的年代,所有为了国家利益抵抗外敌的人都是宗师,是那个时代有理想有奋斗的英雄人物。

然而,遗憾的是,《一代宗师》本身所蕴含的高深境界在“王氏风格”里显得并不融合。众所周知,在王家卫的曾经作品里,无论是红男绿女的都市青年还是侠骨柔肠的江湖侠士,每一位个性鲜明的角色,事实上都更像“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于是,所有看似虚幻、迷离、甚至过分戏剧的情节设置都可以被解读为“小人物的文艺情怀”。然而,这般略显支离的演绎被放置到一个特定时期、固定到一个真实“大人物”身上时,就会让影片显得“主次不分”。也正是如此,有观众调侃本片可以叫《宫二传》。相比梁朝伟的戏份,章子怡的确更像是贯穿影片的一个关键人物。

有人会说,王家卫是不是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笔者倒是不以为意,其实王家卫始终都是王家卫,他没有改变,他依旧我行我素做着自己的电影。只是,这种过分“文艺、小资”的情怀,用在“沉重的历史大背景”下,显得太小气了些。

[责任编辑:姜燕] 标签:王家卫 一代宗师 Hold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