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京报:“好声音”身份造假要不要宽容?

2012年08月20日 08:50
来源:新京报 作者:韩浩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前日汪峰接受新京报采访,对《中国好声音》里选手身份造假一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是在国外,基本上这个人的比赛就结束了,因为西方人最最注重的是诚实。”那么,在中国身份造假就是一个可以宽容的事情了吗?

汪峰要以“导师的导师”身份加盟《中国好声音》了,受那英之邀,他将会对那英在《中国好声音》收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去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汪峰发表了对选秀节目选手“身份造假”的看法,“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道德底线几乎没有的阶段,你会发现这对“造假选手”完全没有影响,让他们主动出来承认,向观众解释之后就完了。”

选手“身份造假”在观众中间引起了分歧,一方面有观众认为自己被欺骗,“眼泪白流了”,一方面也有观众觉得这无所谓,“只要声音好”就可以。观点之争也是价值观之争,越是纷乱,越是显现出当下价值观的混淆错乱。对此汪峰的看法是,“如果是在国外,基本上这个人的比赛就结束了,因为西方人最最注重的是诚实。”

当诚实遇到娱乐,是诚实重要还是娱乐重要?作为娱乐圈中人,汪峰选择了诚实。可就整个娱乐环境看,要求娱乐圈乃至一档选秀节目诚实,这仿佛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尽管如此,娱乐也有必要向诚实回归,在看到太多悲情的表演、恶意的炒作之后,人们希望感受一些本真、诚实的东西,而本真与诚实才应是娱乐本来的面目。

仅就娱乐圈而言,其实并非像汪峰所说的那样“道德底线几乎没有”,而是“道德底线模糊”。娱乐的底线在哪里?对电视台、娱乐节目来说,在上级主管部门那里;对选手来说,在节目编导那里。被人为掌握的这条底线向来上下飘忽不定,游移的空间很大,时间久了,也就没人在乎什么底线了。

从主管部门到电视台,从娱乐节目到观众,始终没有一条清晰的、被共同认同的准则。比如“造假选手”在真实状况被披露后,主动站出来承认,向观众解释之后就完了,这也会被视为是一种“诚实”,而且你会对这种事后的“诚实”毫无办法;继续追问、批评,会被认为是苛责选手,被认为没有娱乐精神;而对此无动于衷,又会“鼓励”更多选手接踵而来,不但“身份造假”,还会出现诸如“经历造假”、“感情造假”等五花八门的行为,直到把一档节目做死。

要不要宽容选秀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造假行为,最终还要取决于观众的价值观判断。如果觉得这种造假是一种欺骗,是在利用观众的善良和同情心,是精神上的山寨,那么可以选择不宽容。如果觉得无所谓,认为选秀和电影、电视剧一样,可以虚构人物和情节,乐于享受被欺骗带来的快感,那么大可以不把造假当回事。

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对选手进行包装,但包装要有依据,不能脱离真实基础;要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不要觉得观众的眼泪廉价。

为了产业长远,选秀节目也应杜绝包括“身份造假”在内的其他造假,在《中国好声音》出现之前,选秀已经进入黄昏。谁也不会想到,换个形式卷土重来的选秀能够再度成为大众话题。选秀节目应珍惜这重新获得的、来之不易的市场,别透支观众的热情。好的选秀不是一锤子买卖,明年大家还期待仍然能够在固定时间听到好听的声音。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选秀 中国好声音 京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