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好声音》:2.0时代的中国“真人秀”

2012年09月20日 10:1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大禹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012年7月13日,浙江卫视重磅推出《中国好声音》,掀起了继《超级女声》之后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第二个全民热潮,仅在第二期,《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就高达2.8%,轻松击败了同时段的所有节目,也让加多宝成为了目前最有眼光最幸运的赞助商。截止到8月31日,《中国好声音》第八期,收视率已经飙升至4.1%,对于电视节目而言,这是一个几近疯狂的数字。

“真人秀”在中国走过12年

2000年10月,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被公认为是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雏形,可能连这个祖师爷级别的真人秀节目都难脱摹仿国外节目模式的嫌疑,此后但凡叫得上名字的中国真人秀节目都可轻易地在国外找到亲戚。在野外生存真人秀、室内真人秀、表演选秀真人秀、婚恋真人秀、法律真人秀、职场真人秀、娱乐真人秀、公益真人秀、旅游真人秀等诸多类型中,尤以表演选秀真人秀为最胜,而这其中唱歌选秀更是占山为王。仅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这两个收视峰值就可见一斑。

2003年,湖南娱乐频道的《超级男声》拉开了国内唱歌选秀节目的帷幕,次年,湖南卫视接手,将“男声”变“女声”,到2005年,《超级女声》观众数已破4亿,同年10月,冠军李宇春荣登《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据2006年的《文化蓝皮书》报,该年《超级女声》的节目总收益约7.66亿元。此后,各省级卫视的唱歌选秀类节目呈井喷之势,到2012年7月,短短三十天内,就有五档唱歌选秀类节目相继登陆深圳、山东、上海、浙江、辽宁等卫视,其中有三档节目均是从国外购得版权。而这也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魔咒:海外选秀节目本土化的成活率远高于土生土长的真人秀节目。

2007年《超级男声》的收视率一度低迷,同年,广电总局因“评委言行举止失态”、“内容格调低下”叫停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正当人们为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前途命运感到担忧的时候,《中国达人秀》重新引发了真人秀节目的收视热潮,也开启了国内选秀节目购买海外版权的潮流。2.0时代的中国“真人秀”才刚刚开始。

《中国好声音》何以受欢迎

“我们看重的只是好声音”

这是《中国好声音》的口号,也是其深得人心的首要原因。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像和信息一直在传输这样几个概念:“瘦是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明星首先要有个漂亮脸蛋”,“一夜成名要么是靠根深蒂固圈内关系,要么非富即贵”。在此种意念大量植入中国观众的脑海后,人们已经对“选秀”二字产生了天然的免疫,且很容易将其和弄虚作假、名不符实联系在一起。唯独《中国好声音》从头到尾高声呼喊:“我们看重的只是好声音”,连现场评委也只能听声识人,从心理上说,《中国好声音》让现实生活中屡求公平正义而不得的普通人看到了良心和平等。就冲着这一点,《中国好声音》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好印象,那种根深蒂固就像青春期的初恋一样刻骨。然而,这就是全部的真相么?

“有好故事的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好声音配好故事,说白了就是专业和情感。专业交给评委判断,情感用来征服观众。所以,那些真正像一碗白水、只有好声音的人永远只能是“久在深闺人未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话题的时代?徐海星已逝的父亲、李代沫不堪的曾经、哈尼族“小王子”的坎坷际遇、胖女孩郑虹的自闭经历,凡此种种皆让人轻易相信“上帝关了一扇门,定为你开启一扇窗”这句话存在的合理性,那些本来纯靠技术处理的歌喉瞬间就因为人情味的调剂变成了世间少有的天籁。有故事的人是可读的,有故事的声音才是可听的。然而,让人揪心的是,在《中国好声音》推送的成名选手里,究竟有多少人的故事不是制作团队精心炮制的剧本?此处,当真是想奉劝那些陷得太深的观众朋友睁只眼闭只眼侧耳听就算了,非要探根求源只能乐趣减半。

“教父级评委的现场秀”

早在《中国好声音》之前,李咏主持的《非常6+1》在改版之后就已经借用了听声音动转椅的形式,这完全可以看做是《荷兰之声》在中国最早的赝品。然而同是摹仿,一个风生水起,一个却平淡无奇,除了上述两大因素,最要命的就在于评委的选择。《中国好声音》的评委固定为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每位评委代表了一种音乐风格,且当中有不少人是影响着几代人的时代歌手,评委的含金量直接提升了节目的档次,而《非常6+1》的评委每期都不固定且很有局限性。对《中国好声音》的好些观众而言,教父级评委的现场秀比选秀本身更具吸引力,那英的亲民与豪迈、刘欢的持重与感性、庾澄庆的机智幽默、杨坤的插科打诨共同上演了一场明星秀,《中国好声音》是有目的性的秀中秀。它算准了中国观众,要么追明星,要么捧草根,总有一个中招。

“一心一意做高仿产品”

跟很多引进海外版权的国内真人秀节目相比,《中国好声音》绝对认真拜读了重金购买的“节目宝典”,大到演播室布置、节目流程、赛制规则,小到拍摄机位、镜头数量,甚至评委的俏皮话,《中国好声音》都对《荷兰之声》、《英国之声》、《美国之声》做到了绝对的移植。不惜以每把椅子80万的造价从海外定制评委转椅、室内节目首当其冲使用演唱会音响标配,连杨坤嘴里冒出的“我今年有32场演唱会”也能在《英国之声》的某位评委嘴里听到差不多的句子。这种极致的模仿的确让《中国好声音》轻易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为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原创力蒙上了一层层厚厚的阴霾。不禁让人想起齐白石生前的那句名训:“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中国真人秀节目向何处去

一边中国真人秀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霸占收视份额,另一边的专家学者却疾呼中国没有自己的真人秀节目。这种矛盾缘何而来?首先,目前看到的大多数国内真人秀节目都是“海归”,所谓的本土化,也不过是在文化环境之中进行的缩放和调整——这是从节目的原创性上说。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土壤不可能培植出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节目。既然是真人秀,必然会呈现出真人的真状态,难免要触及人性中的脆弱、自私与丑恶,几经媒体这面哈哈镜反射变形,其对电视观众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必将自熄于摇篮中。

另外,近年来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弊端已初露端倪,参与真人秀节目的嘉宾选手渐呈固定化趋势,有明显的走穴之嫌。这样一来,真人秀特有的“一次性”所带来的刺激和趣味也就无从谈起了。对于表面风光底气不足的中国真人秀节目而言,早日寻一个出路已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潘剑] 标签:真人秀 时代周刊 中国好声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