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郑晓龙回应《新编辑》争议:这次不学王朔(图)

2013年05月02日 07:35
来源:新京报

《新编辑部》海报

《新编辑部》海报

《新编辑部》被指表演太过 导演:需观众幽默感配合

由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新编》”)正在热播,该剧一开播就因其夸张的表演、台词以及新旧对比等引起争议。面对争议,郑晓龙非常冷静,他说,这不是一部闹剧,剧中有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而现在不少影视剧都游离在社会之外,“尽管用了喜剧的方式、里面带有游戏的内容,但我们是在严肃地做这个事情。”

人物名片

郑晓龙导演、编剧。生于1953年,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曾策划组织过多部具有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其执导代表作包括《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新编辑部故事》等。

现在很多喜剧不敢面对社会

新京报:与老版相比,《新编》是有意多运用喜剧元素吗?

郑晓龙:对,我就是刻意的。《编辑部的故事》主要靠一些幽默的语言,我们保留了幽默的元素,但加了很多其他的,包括无厘头、后现代的、荒诞的。

《新编》的喜剧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它是有营养、有社会话题含量的。很多喜剧是纯闹,这是个问题。我们再怎么闹,它有主题的,对现实生活有感悟。

新京报:对社会话题,最深的能到什么程度?

郑晓龙:比如说幸福指数、孩子择校、收藏热等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上市,比如影视公司,大家都要上市,上市后都想当影视界的大哥;比如2012“世界末日”,比如“火眼金睛”,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很多喜剧都躲着,对社会不敢有触及,都是家长里短,这样的喜剧很难有深入。

新京报:前期编剧时,有想过往王朔上面靠吗?

郑晓龙:模仿王朔的喜剧是很难的,我跟最后一批编剧商量,就不要往王朔那方向模仿了,放开写,喜剧有什么样的样式,就放进什么样的样式。港剧无厘头的、美剧的、内地的……样式已经非常多了,观众的笑点也高了,一般的很难让观众笑起来。我们自然是要把更多的喜剧元素放进去,不拘一格。

重播率越高的越是好片

新京报:《新编》里面的表演比较夸张,你怕观众说这部片子“雷”、不合逻辑吗?

郑晓龙:我认为这部片子合逻辑,只不过夸张而已。如果说雷就是夸张,那卓别林就是雷人。一般老百姓不会带着审视的态度去看,只要觉得好玩,他们就会去看。现在的片子要给观众百花齐放的感觉,我们只是做了点创新而已。

新京报:这种创新会不会影响其收视率?

郑晓龙:这部片子收视率有可能没“甄嬛”那么高,但不能因为收视率高就认为这部片子好。举个简单的例子,《士兵突击》一开始收视率并不高,电视台都不要,但我就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收视率不是唯一的标准。

新京报:如果不看收视率,你认为什么可以评判一部片子的好坏?

郑晓龙:短时间内是无法评判一部片子好坏的,重播率越高的越是好片。你看曾经获一等奖的(电视剧),已经不被记得了,但那些获二三等奖的,现在仍被人记得,例如《北京人在纽约》,哈哈。时间才能证明片子好不好。

新老对比

要坚持文艺对现实的干预

其实《编辑部的故事》一开始也不被很多中老年观众接受,他们会说,这是什么啊?这是编辑部吗?每天不工作,一天到晚地瞎贫,也没正经事。后来中青年观众奔走相告,就把它带起来了。

策划《编辑部的故事》时,我们把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通过编辑部这样一个载体,让观众们去思索、讨论。这就是文艺对现实直接的干预。拍编辑部续集我们要坚持“老编辑部”的原则,干预作用还要保持。它只是一个载体,千万别把它当成真的编辑部。

口述:郑晓龙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刘玮实习生张媛

[责任编辑:姜燕] 标签:郑晓龙 王朔 这次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