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编辑部》太闹腾 观众不买账收视率暴跌

2013年05月07日 06:32
来源:东北网

东方网5月7日消息:《新编辑部的故事》(简称《新编辑部》)播出即将收官,收视率从开播时卫视排名前五跌出前十,甚至跌至30多家卫视的第19位。经典新编、名导郑晓龙作品、内容紧贴社会热点,想不火也难的《新编辑部》缘何处境尴尬?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杂志《人间指南》,是真想帮人排忧解难;今天《新编辑部》中的杂志《WWW》,却制造诸多娱乐笑柄供大家一乐。”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评价该剧时称,新版能让看过老版本的观众有感慨,但是作秀般的表演将原本的现实题材演绎成“虚幻比现实更有趣”。老版本对人性的洞察与讽刺、对未来的期冀与渴望,种种人生况味,被逢场作戏的夸张热闹所淹没。

表演夸张堆砌热点,观众并不买账

与20多年前的老版本相比,《新编辑部》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闹腾。主演黄海波陈好葛优吕丽萍的冷幽默风格完全颠覆,把《WWW》杂志编辑部当成小品舞台,说话眉飞色舞、动作幅度也特别大,加上特写和广角镜头的刻意突出,电视剧风格夸张。

主创人员曾说只要话题有现实关照,风格可以有所突破;但是《新编辑部》虽然话题很多,却被指有堆砌的嫌疑。剧集涉及短信诈骗、公司上市、养生、鉴宝等社会热点,也引用了包括“你幸福吗”、“剩男剩女”、“非诚勿扰”等网络热词,但是故事展开却并不深入。比如陈好饰演的海归“安妮”(本名“安红”),表面上是职场女强人,要在编辑部普及现代用语说英文名,但是骨子里却是个说起普通话口音很重的北方姑娘,原本以为其中有不少故事,“安妮”却只要两口红酒下肚就会变成“安红”,被不少观众戏称“换挡不带顿挫感”。

想看一部现实题材的话题剧,看到的却是热闹有余、内容稀薄的“重口味”喜剧,不少观众因此放弃了《新编辑部》。编剧史航在微博中称,看新版的心情只能用诸葛亮《出师表》最后两句来形容,“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缺的不是王朔,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老版本是王朔风格的,新版也想请他编剧,但是他拒了我几次。”郑晓龙告诉记者,“没有了固有的风格,如今观众笑点又太高,所以必须重口味。”不过,在不少文化评论人眼中,新版本缺少的并非编剧王朔,而是对社会焦虑的聚焦失误。

“今天的编剧熟悉的是网络里的一套幽默,不过是普通人常见的讽刺挖苦,没有王朔当年的语言力量。”张颐武认为《编辑部的故事》“王朔风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精准聚焦:老版编辑部同样“滔滔不绝”,但是幽默的语言反映出上世纪90年代既有对80年代精神的留恋,又有对于未来的渴望。

然而,20多年过去了,老版本中当年不少对物质的渴望已经实现,电视剧的很多作者和一些观众都多了所谓“成熟”。有的文化学者认为,这种所谓的“成熟”忽略了当下的困扰和焦虑:对于电视剧本身而言,观众知道说的故事已经和现实关系不大,却将其当做现实压力中的娱乐;对于剧中反映的话题,也有不少是集体逢场作戏,心知肚明仍然趋之若鹜。

有电视圈里人提醒,新老两个版本的“编辑部”20年间的变化折射出现实题材的严重缺位,创作者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能力亟待加强,电视剧的生活质感不应被虚幻、闹腾所淹没。

[责任编辑:姜燕] 标签:收视率 暴跌 卫视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