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抗战题材影片进化史——从红色经典到全民娱乐

2013年02月19日 18:31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赵大卫

《地道战》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

《小兵张嘎》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再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抗战剧在内地作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特殊戏种一直活跃在银幕、银屏之上。然而,在社会发展的每个不同周期中,观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也在变化着,迎合市场需求也好,贯彻阶段性路线方针也罢,抗战剧的变化无疑也在从侧面体现着公众意识形态乃至于国家整体的价值观走向。

红色经典时代:走上大银幕的样板戏 模式化的英雄脸谱

粗略的分类,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抗战电影姑且可以算作一类,从新中国成立横跨整个动荡时期后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中国的红色经典电影,无论是黑白片还是彩色片,单从影片的结构和内容上,定调是非常清晰明确的。

80年代之前的抗战题材多属于大银幕作品,受到国家体制宣传策略的影响,内容上多是以英雄人物、事迹为主,树立我军英雄形象,从而体现党风党政和优秀的光荣传统,戏剧化和模式化的整体风格铸造了一大批正面的银幕经典角色。《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一大批带有鲜明精神导向作用的影片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产抗战题材影片对于反面角色的处理则更多则带有明显的戏剧化倾向。多数影片中,侵略者的角色定位倾向于残忍、愚蠢、猥琐,而人物形象上则多见小胡子、圆框眼镜、秃头等有明显贬低或嘲弄性质的模式化脸谱。同样在这个时期中,可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反面角色非常多,但大多是基于行为和动作记忆,真正能被记住的名字并不多。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抗战题材 题材影片 红色经典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