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南猴王”六龄童传奇:靠四处偷艺独创绍剧猴戏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靠四处偷艺、独创出绍剧猴戏的六龄童章宗义,不仅开创了一种表演门派,也为绍剧艺术延续了绵远的生命力。

2004年6月19日,六龄童(左)和儿子六小龄童在北京录制“艺术人生”节目src="http://y3.ifengimg.com/cmpp/2014/02/18/11/5c51816b-277e-47e8-804d-00341bbac093.jpg"

2004年6月19日,六龄童和儿子六小龄童在北京录制“艺术人生”节目.

“绍兴的猴子去哪里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六龄童在这场风潮中被打成了“走资派”,停掉演出,撤销团长职务。他整日被关在房间里写检讨,门上也被糊上大字报,只在地面留点空间,出入全靠爬行,绝对不能把大字报弄破,叫作“钻狗洞”。

在章金山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是某一天他被大外公带出去玩,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卡车开过来,上面全是拿着长矛威风凛凛的民兵,一路喊着“打倒章宗义”,卡车中间只有五花大绑的六龄童一个人。“父亲的胳膊被架成喷气式,脑袋被揪住头发拽起来,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写着走资派、大右派、大戏霸、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章宗义的名字被画上了血红的大叉。”卡车经过的地方正是绍兴的轩亭口,那是绍兴旧时杀头的地方,也是秋瑾就义的地方。“我被这个场景吓坏了,以为是要枪毙了他,大外公拉着我缩在围观的人群里,一动不敢动。”

即便如此,六龄童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品性。后来成为六龄童弟子的刘建杨在“文革”中只有十来岁,住在绍剧团对面。那时候他每天都能见到六龄童拉着装满木头的板车在劳动,隐隐约约地知道这就是父母口中的孙悟空,著名的“南猴王”。每次见到刘建杨经过,六龄童总是对他挤眉弄眼,做出种种猴子的神态,逗小孩子一乐。

1971年秋,毛泽东南巡到杭州,通过电视观看了浙江省领导安排的文艺晚会,这台节目中也有绍剧演出。毛主席突然想起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六龄童,便问当地领导:“绍兴的猴子去哪里了,还压在五行山下吗?应该放出来见见世面了。”此后,六龄童的情况稍有好转,得以在剧团做些拉大幕、做道具等小活儿。

直到1973年,六龄童慢慢重返舞台,但作为被打倒的“右派”,只能从群众演员做起,演过最大的角色也只是《林海雪原》里的大反派座山雕。难得重回舞台,六龄童表演得十分卖力,甚至比杨子荣还要出风头,更受观众欢迎,为此还遭了批判。刘建杨记得那时候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不演戏的六龄童,把人物塑造得十分到位。“不过这里面也会有过去演猴子的痕迹,眼睛会比别人灵活,以至于有些观众还是会指出来,这个座山雕不是孙悟空吗?这说明过去对孙悟空的塑造太成功了,深入人心。”

云山万重路遥远

80高龄的六龄童做客电视节目时,被问到自己对后代的打算,简单答道,希望子子孙孙都有人学猴戏,传承下去。当年被周总理抱在怀里的小六龄童17岁就因白血病去世,爱子之殇并没有影响六龄童对猴戏的全心投入。1970年,他请了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系统化地教小儿子六小龄童章金莱练功学戏。1982年,章金莱参与了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六小龄童形容当时如被压在五行山下般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父亲给我拍了1000多张照片,有各种孙悟空的造型,举棒子的、孙悟空高兴的、孙悟空怎么痛苦的、孙悟空怎么拜师……所有这些动作他全部给我拍成照片。但是他说,‘你不要有压力,这是给你作为拍电视剧的一个素材’。我马上就明白了,就是那个时候你应该忘却自己,留下的是孙悟空的灵魂和它的躯壳。”电视剧《西游记》拍成,收视率让其他电视剧难以望其项背,六小龄童塑造的电视荧屏美猴王,复制了父亲当年家喻户晓的辉煌,也让更多观众知道了南派猴子的灵动、活泼。“尽管六小龄童后来不在绍剧方面发展了,但是他还是对绍剧的名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钱小宝说。

随着六龄童到了退休的年纪,钱小宝等一批弟子也逐渐老去,绍剧猴戏又需要新的表演者。如今23岁的王浩爽学戏已经有十来年,是刘建杨的弟子。与他同一批的男演员有24名,团里挑了3名来演猴戏,他是其中之一。选择演员的标准,首先得看长相,要脸格子大,画得下脸谱;眼睛也要大,才能传神。如今团里下乡演出,王浩爽是演孙悟空的主力。不过相比赵树春记忆中在乡下戏台上连演几天几夜的猴戏,如今的绍剧在乡下演出,剧目要时时变换。

猴戏的基本功要求比较高,不过王浩爽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师父当年跟着师爷六龄童一招一式学戏那样的条件。“现在学猴戏,主要还是自己看录像,看六老师当年的表演,自己学差不多了,再找老师带。”猴戏演出减少,让王浩爽没有那么多观摩师父演出的机会,也少了舞台实践的经验,同时也要分更多的精力在别的人物、角色上面。

赵树春和钱小宝并不是太满意现在的猴戏教习现状。在他们看来,手把手地传授和如今的看影片模仿,效果差异实在太大。“现在年轻人有的演猴戏,技术是有了,但是精气神却差很多。动作到位了,但是表情、眼神也得跟上,不是随便摆一个姿势就可以的。那时候师父让我们做一个动作定在那里,眼神、姿势都要保持,一练就是十几二十分钟不能动。可现在的教学,哪里是这样学出来的?”

一提起六龄童奠下基础的猴戏,每个绍剧团的演员们眼中似乎都比平时放着更多的光彩。安静的赵树春音量更是明显变大起来:“绍剧是地方性的剧种,影响毕竟有局限,而要立得住脚,发扬光大,就得靠王牌剧目。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经典啊,越剧是《红楼梦》,绍剧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猴戏就是绍剧最亮的一块牌子。”如今的猴戏依旧循着六龄童打下的规矩,立下的基础,只是六龄童那灵动、鲜活的表演更多在影像中存在着,现实的舞台中却有点难以寻觅。

2013年11月,六龄童获得了“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这是戏剧类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绍剧团全团上下都很受鼓舞。而获奖不过两月,一代猴王却永远离开了。提起师父去世带给绍剧的损失,赵树春叹息着:“过去说《三打》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现在要怎么样发扬我们的经典,维持和提高师父创下的猴戏水准,我觉得这是绍剧最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琳zl]

标签:六龄童 绍剧 章金山

人参与 评论
六龄童追悼会:猴王世家的传奇故事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2/17/175a8cbf-3420-47fa-bd96-01a96d2db351.jpg

网罗天下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