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英若诚:在狱中仍然寻找幽默和尊严

2012年02月02日 15:33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刘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副部长演电影

“我父亲本来打算自己写传的,中英文各写一版。”英达介绍,由于身体状况父亲未能如愿。

英达说,父亲选择英文口述、首先出英文版的另一原因在于,父亲也许觉得某些问题还不适合在国内谈及。“例如他的岳父吴保丰,书中曾提到他在上海交大搭救过一个民主派学生,实际上不止一个,是四个人,三个藏在车座位下面,一个藏在车后斗里,而且其中一个成为后来的国家领导人。这些现在也未必不能说,但他大概认为不适宜。”

英若诚在这方面的谨慎也表现在他对副部长任上经历的描述上。他显然不愿多谈这个话题,集中描写这段时期的文字只在最后一章中占据短短一个小节。他介绍自己当时的职责主要有三部分:主管所有表演艺术团体;监管各大艺术院校;发展文化市场。“我决定大力发展第三部分,因为我认为可以通过改革让艺术产品走向市场化,借用市场手段来积累资金。”

工作事务被口述者简单带过,更多的则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比如,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尔多鲁奇要拍摄电影《末代皇帝》,看中英若诚的表演功底和外语能力,但后者已经是副部级官员,不可能抽出大段时间拍戏,更何况是到一个国外剧组里充当男二号。然而贝尔多鲁奇表示一定要促成此事,“我当时没明白他的意思,没想到他走的是上层路线。胡耀邦总书记有一天突然通知我,说特批允许我参加贝尔多鲁奇电影的拍摄。”英若诚在书中说。

1988年北京人艺《茶馆》等五台大戏赴上海演出,人艺请回了很多原班人马,唯独顾虑请英若诚这样的部级领导出演“刘麻子”是否不成体统。英若诚不但欣然参演,而且一演就是18场。

“他最主要的专业和成就还是在表演上。”蓝天野是人艺的老前辈,眼看着英若诚从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成为那一代演员中的骨干,“最早是《龙须沟》里小茶馆的一场戏,之后是《骆驼祥子》、《茶馆》,一步步成熟了。后来《推销员之死》他演男一号威利·罗曼,用他一生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高度,也达到了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巅峰。”

1958年到1979年,英若诚参加了《茶馆》自首演开始的所有演出。1990年,他还参加了《茶馆》剧组在北京的告别演出,谢幕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感谢大家宽容。”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话剧表演。

这一年,他从文化部退下来。三年前妻子吴世良去世,一年前母亲蔡葆真去世,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烟酒都用的很凶。退休后不久,他的身体开始转差,吐了几次血。

1993年,英若诚在父亲原来的学生马英九帮助下去了台湾,后者当时在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任职。英千里1969年于台湾去世,此后二十几年里英若诚一直没办法去祭奠。

“这次行程促使我回忆思考父亲一生的业绩。我的病也让自己有时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家族的历史以及我对家族历史应有的责任。”英若诚在病榻上谈道。

后期病情加重,他也不以为意。一次大出血抢救时,护士向医生报告:“他的脸太黄了。”英若诚躺在抢救床上听到这句话,马上接了一句:“防冷涂的蜡。”

“我不希望我与这个世界这段历史的告别像是灰飞烟灭。我要走得有风格,有气派。历史上有那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书的最后,英若诚说道,“我希望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代表了我这个时代,同时也不辜负家族的传统。”

[责任编辑:周舞阳] 标签:英敛之 1986年 1950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