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秀兰-邓波儿:童真的幻想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2月11日,秀兰·邓波儿以84岁的高龄病逝。她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关于童真的一切美好幻想。

“秀兰·邓波儿”娃娃玩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孩子们的最爱

“秀兰-邓波儿”娃娃玩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孩子们的最爱

1935年,7岁的秀兰-邓波儿已是好莱坞最有票房吸金魅力的宠儿。那一年,福克斯与二十世纪两家电影公司合并的盛大典礼上,她是特邀嘉宾。电影历史学家珍妮-巴辛格(Jeanine Basinger)记录到,当一位嘉宾邀邓波儿跳一曲舞时,“整个大厅陷入了令人恐怖的安静”,“在场的所有银行家、公司总裁、电影制片人和放贷人都意识到,那位绅士正把公司所有的资产捧在他的两手间”。幸运的是,“他没把她摔在地上”。

从她1934年第一次在加州圣塔莫妮卡的剧院台阶上蹦蹦跳跳,被正在写《起立欢呼》歌词的贾伊-格尼看中,她的星运便像命中注定似的,毫不犹豫地立马进入鼎盛时代。从《亮眼睛》、《涟漪》、《小叛逆》、《小上校》到《卷毛头》、《百老汇小姐》,那个小人儿用稚嫩的声音歌唱洋溢着暖意的曲子,婴儿肥的嘟嘟小脸露出两道浅浅的酒窝,胖乎乎的小腿小脚一本正经地踏着精准的节奏利落干净地跳舞,无忧无虑的清澈眼睛和无拘无束、天然去雕饰的一举一动,融化了成年人的心,所有的烦恼和焦虑在这个稚嫩的小生命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为她量身打造的影片里,她总是在逆境中把儿童那种天真的乐观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角色总是允许她自然而然地打破一些既定规则,让她对一些沉闷的势利小人说出一些孩子气的大实话——她嘴馋地望着别人家的巧克力蛋糕,大口大口地吃,还请求带一块回家;在那个民权运动还未到来、种族隔离尚未消除的时代,她拉着黑人的手欢快地跳舞;她时常以孤儿或半孤儿的身份生活在下层阶级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又有种天生的高贵和纯真,总能脱颖而出;她轻信大人,也无所顾忌地戳穿大人;她唱着“棒棒糖在哪里玩,在薄荷湾的阳光沙滩”,轻而易举地带走了成人生活的沉重与叹息;最终,无论是冷漠的养父母、刻薄的守财奴,还是感情疏离的情侣,都被她蓬勃的生命力所打动,悔过自新、慷慨解囊抑或破镜重圆。对正值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来说,她的笑容让人们忘记了贫困与失业所带来的痛苦,她毫无世故的乐观,鼓舞着这个力量尚在壮大、身处困境却朝气蓬勃的年轻国家的精神,以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如此说,“只要我们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问题”。而福克斯深谙票房之道,在邓波儿的电影里,她的父母总是被安排死于车祸、灾难或自杀,然后这个荧屏孤儿总能以她的孤独与不幸俘获人们的同情心与钱包。她不需要成年明星所必须具备的那种探索角色本质的深刻的能力,而只需要充沛的、本色的情感,便可以愉悦数量最多的大众。正是有了秀兰-邓波儿,尽管口袋拮据,每周仍有70%多的美国人去电影院掏钱买票,挽救了濒临崩溃的二十世纪福克斯,邓波儿也因此与福克斯电影史上最璀璨的名字——贝蒂-嘉宝、玛丽莲-梦露、亨利-方达、吉恩-蒂尔尼、简-曼斯菲尔德并列。与好莱坞嫁接的商业链条让她的风靡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时尚:从通用电气、力士香皂到帕卡德汽车的广告,到穿着她在影片中戏装裙子的“秀兰-邓波儿”娃娃,再到混合着姜汁与酸果蔓的“秀兰-邓波儿”鸡尾酒和印着她头像的Wheaties麦片盒子、麦片蓝碗,甚至连她每年过生日时的场景都会被拍成短片卖票出售。

相关专题: 秀兰邓波儿去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范颖洁]

标签:扎努克 影片 票房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