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娱评:电影市场比“类型片”更丰富

2013年06月19日 09:58
作者:赵军

中国电影出现了商业模式,这才是卖座电影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更重要原因。

中国电影到了黄金机遇期。今年我们有理由翘盼250亿元票房,其中观众增长的成分居多,而银幕的增加则相辅相成。此外,中国电影出现了商业模式,这才是卖座电影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更重要原因。

通常而言,人们认为这是中国电影人找到了类型片的窍门。但我们对类型片的认识,并不能包括电影的全部,甚至这个概念的价值都值得怀疑——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类型片公式,欧洲电影就不会式微。

类型片的划分,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准确地判定一部影片的内涵和外延。拿类型片最典型的惊悚片来说,为了符合惊悚片的类型拍法,我们很容易忘了还有观众需要的爱情片、需要励志片、需要亲情等。当完全落定这就是惊悚片时,影片的观众面就已经变得狭隘了。

事实上,聪明的导演懂得超越一般类型片划定的“秘密”。他们常常打破类型片的藩篱,走“混搭”的路子——影片既是爱情片,也是惊悚片,也是灾难片,还可以是喜剧片。这样反而能兼顾更多的观众,起码喜爱这四种类型的观众,都有走进电影院的可能。

这样的影片,就不能简单地用类型片来划分。第五代横空出世的时候,谁能说清楚《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甚至《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但中国电影就是这样一路过来了,很辉煌地过来了。世界上很多电影大国,电影作为一种思潮发挥着反传统和现存秩序的功用,常常有着干预生活的功能。往往这时,就是这个国家的电影最有光彩的时候。这些电影常常是集群般地涌现,如法国的新浪潮,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它们更像一场运动,一场席卷社会思潮的运动。第五代的崛起,同样是一场运动,有很明确的针对性。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不是类型片。类型片的关注与开始成熟,直到今天才出现,是因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开始有了比较市场化的条件,而电影所面对的时代已经不是第五代当时面对的时代了。

今天,中国终于出现对生活干预及批判的类型片追求,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它们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类型片,而带有中国新文明生活宣言的意味。它们综合了思想片、心理片、爱情片、青春片、励志片等特点。它们集体爆发,绝非偶然。这是中国当代思潮,在城市化和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电影表达。这是一场电影运动,只是这一次它们罩上了“类型片”的青春光环。

十几年前,中国电影大多表现农村、古代、家族、城市局部的题材。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他们的大部分影片,都有着农业和小手工业文明的烙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多年,终于把国家拖进了城市化的时代。中国来到了新文明、新文化、新伦理的门槛,并且正在迈进去。现在开始的新电影运动,倡导个性自由、尊重人性纯真、相诚以待、精神奋斗、情怀分享以及追求平等和现实主义等新的价值观。这里有一个崭新的银幕时代,有一个创新中的国家和充满希望的时代。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类型片 电影 惊悚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