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独家策划]五月风暴45年:电影大师戛纳闹革命

2013年05月20日 17:18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本南丹蒂

电影《戏梦巴黎》剧照

1968年的法国街头

俗套的尾声:65年后

1968年,无论是电影人最初的节节胜利,还是整场革命的退潮,它都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法国导演协会得以成立。第二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勒布莱不得不向戈达尔们妥协,设立了导演双周单元。而评委们明显受到了时代的感染,林赛-安德森的关于学生反抗学校制度的《如果……》获得了最佳影片大奖,表现1931年5月14日示威工人被杀害的瑞典影片《阿伦达31》获得评委会奖,而希腊著名政治片导演科斯塔-加华斯反映政治阴谋的《Z》获得了评委会奖。

1968年,是电影史上唯一的一次,能够如此大规模(全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知识分子),如此细致(从蒙太奇到照相性),如此全面(从制片到发行)的对电影进行考察、批判、实验。虽然看似风波平息之后,电影制片机器仍旧继续运作,但是这已经不再是1968年前的那台机器了,因为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项功能,每一个环节都已经被拆解研究过了,都已经可以被怀疑和重置了。

从那以后,更多的愤怒的人出现在银幕上,就连一直拍着中产阶级生活的疏离和空洞的安东尼奥尼,也拍出了像《扎布里斯角》这样激情四射的影片。而电影也成为一种视觉工具和武器,越来越多的介入到社会运动当中。而社会理论也被征用进了电影批评,从而逐渐发展成为穿透影像达到意识的新通道。对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1968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它成为一个隐秘的分叉路口。在那激情岁月之后,像特吕弗则逐渐拍起了当年被他猛烈反对的“老爸电影”,而戈达尔则更深的陷入到对电影本质的迷思当中。

以1968为代表的六、七十年代,是我们百多年电影史真正的青春年华。离开它,整个电影史都将黯然无色。电影只有在两个时代,曾经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一个是发明的时代,而另一个就是六七十年代,激情不羁,想象力当政。

如今,戛纳电影节依然是一年一度电影界最大的盛会。飘飘然胜景重现,好像一场从未被打断的盛宴。评委们也不会造反占领电影节了。但1968年的故事,已经淌入了电影节的血脉,成为了一则警言,一出神话。风光无限中,徒有虚表的危机依然存在,权力与文化的冲突暗中涌动。

抗议声不会离开,只是今天不会在戛纳的中心会议厅里骤然发难,但他们会盘踞在电影节的边缘,在那里“禁止禁止”,并手指月亮。

制片人中心的压迫体制真的倒塌了么?电影工作者真的掌握了电影么?导演中心制度是不是成为了新的威权体制?我们还能无限的去想象电影的未来么?没有群体的呼唤,我们对于那些单枪匹马的离经叛道者还能雀跃以待么?1968告诉我们,要提出问题。

今年,骆晋作为中国的影评人,或者更正确的来说,是迷影者,成为戛纳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这个新设单元的评委。这个单元的设立是为了反映“迷影者对于电影工业中涌现的新天才的热情与激情”。“迷影者”、“新天才”、“激情”这些都是1968年的核心。那么今天,我们坐拥着1968的遗产,又该如何衡量它们呢?

注释:文中涉及的重要人物一览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1960年完成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导演。法国新浪潮另一位代表人物。拍摄过《四百击》、《朱尔与吉姆》、《日以继夜》、《最后一班地铁》等经典电影。

路易-马勒:法国导演,处女作《死刑台与电梯》获路易·德吕克奖,跻身新浪潮导演的行列。

波兰斯基:波兰导演,1962年3编导处女作《水中刀》,在西方却引起了轰动,是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克劳德-勒鲁什:法国导演,23岁创设独立制片公司,导演首部剧情长片。1966年的《男欢女爱》,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是其代表作。

米洛斯-福曼:前捷克斯洛伐克导演,代表作有《莫扎特传》《飞越疯人院》,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导演之一。

伊利-曼佐:捷克导演,1968年以《严密看守的列车》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次年《失翼的云雀》被禁,1990年重见天日,获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凤凰网独家稿件,最好别转载,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田野] 标签:电影馆 朗格卢瓦 米洛斯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