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毕格罗《刺杀本-拉登》被指支持对囚犯实施酷刑

2013年01月10日 10:04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杨清华

辩护:“要的是真实体验”

对此,毕格罗辩称《追杀本-拉丹》是一部中立的动作片,其真实性存在于对视觉和气氛细节的关注,而不是历史记录。“这部电影没有这方面的议程,它不做裁判。”她说,“我要的是真实体验。”

毕格罗对自己此前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拆弹部队》也有类似的观点,一些观察家注意到这部电影对伊拉克战争也不持立场。而且一般认为,毕格罗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坚决抵制诱惑,行事发自本能的艺人。

她没有想要改变世界,她甚至没有想要改变电影,她只是想拓展自己体验的极限。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思考我的爱好是什么,确实想到过探索和推动电影,但没有想到打破性别角色或者是流派传统。”

C

女权:“喜欢变得更强壮”

身为美国电影圈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之一,在运作一个巨大的商业工作链时她不得不承载女权主义者的期望,毕格罗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好莱坞中心制造的女权主义者。

现年61岁的毕格罗看起来依然年轻,目前单身独居。她身材高大强健,看起来很运动,但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她精神上的独立。身为导演,她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而这即使最勇敢的男导演通常也会心生犹豫。她的休闲爱好也是那么特别———在零摄氏度以下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因为她说:“我喜欢变得更强壮”,看来她其实是在磨炼自己的坚强性格。

但是毕格罗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导演生涯早期的电影《霹雳蓝天使》(Blue Steel)是一部惊悚片,讲述了一名女警察如何颠覆男性为主的传统警察形象,然而即使在当时她的兴趣也是更多地关注符号而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相反,她被描述成一个“言辞犀利的女人”,就像《江湖侠侣》(To Have and Have Not)中的劳伦-白考尔,一个最喜欢与男孩子厮混的美女。她的一些电影如《惊爆点》(Point Break),要不几乎全是男性,要不女性戏份很轻。

正如她曾经说道:“我从来没有按照女权主义标准决定电影角色。”然而,《追杀本-拉丹》决定用独立思考的中情局女特工叙事,是一个更激起很多人批评的地方。他们认为,以女性行使权力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美国审讯技术有道德疑问的伎俩。

片中名为玛雅的女特工,是以真实人物为素材的,但是她在锁定本-拉丹的角色里加上了许多戏剧性元素。这部电影以她为傲,而又以其真实性推销,但是又要求艺术自由。批评家大卫-丹比指出,毕格罗要“声称事实的权威性和虚构的自由同时存在”。

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但玛雅另一个版本也可能是导演自己本人。毕格罗痴迷于完成她的工作,而且她还说过用尽所能完成每一部电影制作。一旦她开启一个项目,她说:“那将是很紧急的,除了它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D

梦想:从漫画家到导演

其实,毕格罗小时候并没有当导演的理想。她出生于美国北加州,父母亲分别是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和涂料厂经理,身为家中的独女,她小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漫画家。毕格罗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时就有相当的绘画天赋,曾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两年,后来在纽约获得惠特尼奖学金。

当时她在曼哈顿闹市临时居住,条件艰苦,不过在那里她与苏珊-桑塔格和菲利普-格拉斯等人建立了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她与格拉斯搬进一家小印刷厂,为了生活方便把它改成阁楼一起蜗居。

就是在那段时间,她从电影《穷街陋巷》(Mean Streets)和《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中获得顿悟。据她自己说,两部电影中的视觉力量让她突然找到感觉,“我认识到有一种更有力的电影制作方法,而且对自己的信心有很大的鼓舞。”

作为一名研究和学习电影理论的研究生,灵感来得并不突然。她认为绘画是“受众有限的更稀有的艺术”,而电影是“了不起的社会工具,受众可以达到惊人的数量。”

E

佳话:击败前夫夺大奖

1978年,毕格罗还在就读研究生课程时,拍了一部名为《Set-Up》的电影,讲述两名男子在小巷相互斗殴的故事。这部戏里,她确实在传递一个政治信号。她在讨论到这部电影的暴力含义时曾说道:“你认为敌人在你身体之外———警察,政府,体制———但是其实不全是那么回事。法西斯主义是很隐蔽的,我们一直都在繁殖它。”毫无疑问,最近的批评者会同意她的这个观点。

毕格罗把这部未完成的电影寄给时任哥伦比亚电影学院教授的知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他很喜欢现有的部分,马上决定给她提供一笔奖学金。

上世纪80年代,毕格罗把马龙-白兰度的经典电影《飞车党》(The Wild One)翻拍成故事片《无爱》(The Loveless),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随后,她连续导演了系列特色类型电影,包括《惊爆点》和未来惊悚片《奇怪的日子》(Strange Days)等。但是直到2008年,她拍摄的《拆弹部队》广受认可,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才确立她在电影业的声望和地位。

这一过程中还有一段佳话:在当时竞逐奥斯卡大奖时,毕格罗低成本制作的《拆弹部队》的对手是大制作的《阿凡达》,而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正是毕格罗的前夫。两人从1989年到1991年有过两年的短暂婚姻,但是他们看起来相当友好地分手,因为毕格罗1995年执导上演的《奇怪的日子》的剧本撰稿人就是卡梅隆。

[责任编辑:谭冉] 标签:毕格罗 电影制作 电影理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