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和谐教程》:社会制度纵容下的青少年暴力

2013年02月17日 07:21
来源:凤凰网娱乐

电影《和谐教程》剧照

电影《和谐教程》剧照

凤凰网娱乐讯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中,来自哈萨克斯坦青年导演埃米尔-巴格泽的处女作电影《和谐课程》夺得了最佳摄影奖。

这部由哈萨克斯坦和德国共同出品的影片将视角聚焦在哈萨克斯坦的农村,由祖母带大的13岁孩子阿斯兰在学校遭到其他同学的长期欺负和嘲笑而逐渐形成一种自闭的性格。他憎恨学校里的其他孩子组建帮派和互相欺负,这样的心态使他决定要和其他的孩子区分开。他开始追求绝对性的“干净”-每天洗多次澡和通过一套只属于他的肢体动作来和上帝或自己交流。这种孤僻的性格也使他在和同学的关系上越走越远。直到有一天,喜欢作弄人的小混混首领布拉德被人杀死在校园……

这部有关校园暴力的电影令人联想起格斯-范-桑特的名作《大象》,在探讨“以暴制暴”表象的背后深度剖析了暴力的内因。

诠释精神暴力,隐喻社会问题

巴格泽在自己的首部作品中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关于暴力的信息,相对于其他电影中将暴力本身过分的放大,导演在这里通过节制的叙事手法,人物与自然景观空间的结合给观众们诠释了一个相对精神层面的“暴力”;片中对于哈萨克斯坦当代社会的隐喻也因为这种表达方式而不觉得过分明显和夸张。这部电影似乎没有特定的将重心单独放在人或社会上,两者的互相融合让影片拥有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残杀,这一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在影片中循环出现。与其让观众作为客观的第三者带着评判的标准去看待这些行为,导演选择了更加真实和冷酷的手法-让所有人褪去虚伪的外皮而承认自己都是世界生存链条中的杀手。这种通过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而揭露出的事实让影片的层次和刺激面更加的加深和扩大。

未主观渲染宗教主题

片中关于宗教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更让人觉得奇妙,导演没有主观性很强的大肆渲染宗教这一主题。就像他在发布会上所提到的,关于宗教,每个人都有心中自己的一个注解和模样。过多的提及只会让观众产生误解。

非职业小演员表现自然真诚

这部电影启用的全部都是哈萨克斯坦在校的13-16岁的学生,导演的选角过程非常的顺利,没有试镜,只是和他们简单的聊天,小演员们在片中自然真诚的演出让人眼前一亮。

中外媒体与影评人评论:

迷影网编辑AA:经典之作!前30分钟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殊不知完全为了后面的情节做情感上的铺垫。

豆瓣影评人陀螺:社会制度纵容下的暴力演变成校园里的冷血霸凌,整部片对弱肉强食异化成暴力的残忍展现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几场梦境戏和最后的结局大赞。今年虽然主竞赛的选片整体水平有点不堪入目,但却仍然挖掘出了埃米尔-巴格泽和他的《和谐课程》,也算圆满完成任务。

英国《每日银幕》杂志:这部电影有趣、简洁、神秘,充满符号和叙事杂耍。刚开始以为该片想以表现恶劣贫困的生活来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没过多久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青少年复仇惊悚片。这部电影最引人入胜和最直接的感官刺激的地方都是来源于它复仇惊悚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双重设定。

美国《综艺》杂志:身兼导演、编剧和剪辑的埃米尔-巴格泽在这部处女作中的表现几乎完美无缺。他成功地让一群非职业小演员奉献了精彩的表演,以数字拍摄完成的画面展示了简朴而精致的构图,而影片对于罪与罚这个概念的写实表现则让人想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布列松,但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谐课程》是一部拥有自己坚固的美学逻辑的作品,它交织了梦境般的超现实主义和不经雕饰的现实主义。各个技术环节都做到了简洁利落:包括极少的配乐,优雅的红色滤镜摄影,艺术指导做到了化繁为简。

美国《好莱坞报道者》:柏林电影节让巴格泽这样一个羽翼未丰的新人导演入围主竞赛单元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而该片狰狞的诗意,完美的技法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人们充分认可了这一决定。尽管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对于一个新人艺术家来说,表现社会制度纵容下的暴力生活,是一个有胆量的工作。电影里中亚青少年的面孔拥有如此非同寻常的吸引力,他们锋利的目光借由角色强有力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在他们自省或恶意的时刻。

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高晓雯] 标签:暴力 和谐教程 巴格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