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娱评:喜剧是讽刺的艺术 中国不是盛产喜剧的国家

2013年05月13日 14:48
来源:北京晚报

熟悉王千源的观众质疑《新编辑部故事》的同时十分替他惋惜,“糟蹋了一好演员”。不过,他本人另有想法。王千源说:“第一次看剧本挺高兴,第二次看了还挺高兴,第三次看就高兴不起来了,怎么去演呀?每个剧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必须跟剧本配套,表演上得加很多东西。剧本里什么都有,双簧呀,相声呀,唱呀跳呀的。要是用常规的表演方式,某些情节演起来会特费劲儿,很分裂,像我和老婆的双簧,说到白总家小狗时的贯口;而另外一些戏演起来又没什么意思,比如‘智力问答’那段,如果是纯说台词很平淡,所以我就根据刘向前的抠门性格设计了让他爬到桌子上步步紧逼的动作,因为他是那种你不让我占便宜我就受不了的人,于是就想象自己拿着机关枪,嘴里说着‘哒哒哒,谁不让我占小便宜我就打死他’。导演看我这么演,灵感来了,说你这么打不过瘾吧,赶紧加子弹,换梭子,把双枪都拿出来。”

对《新编辑部故事》的质疑植根于,演员的行为背离了起码的生活常识,现实中没有一个正常人在办公室会像刘向前那样一会儿在桌子上爬,一会儿像小狗一样吐舌头,不管内心有怎样的情绪波澜。而王千源的想法是,如果正剧演一,喜剧就是演“二”,需要把生活提炼后幻化成一种相对夸张的形式。但夸张的度,则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王千源说:“《浪漫的事》里,杨亚洲让我演磕巴,拍《致命邂逅》那会儿我还没穿过西服呢,导演让我演大款,开豪车还得包小三……开始也总考虑,这样正常吗?有一次,一场需要当街对一个女孩大喊:‘我爱你,如果他不娶你我娶你’,我疑惑,问导演,‘正常人可能那么直白吗?’杨亚洲劝我试试,他说你的心和感情都融为一体的时候看看能不能出来,情绪没到就算了。结果我演着演着情绪一下就出来了,拍完那场戏我明白一件事,演员首先不能拒绝,不要疑惑,真心去演,用真诚先打动自己,形式都能慢慢找到。”

因为这种想法,“新编”里的每个演员起初都对导演的想法产生过质疑,惟有王千源是直接投入进去,很快得到导演肯定。所以,那些在观众看来纯属瞎闹的表演,是演员们带着实验精神探索喜剧的“有意之举”,处处还都经过精心设计与排练的。王千源说:“我想不管好坏吧,任何事物都有探索的过程。大家永远跟‘老编’比,但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按‘老编’的路走,也不见得能怎么样。谁还能再演成葛优?我也不是说‘新编’有多好,但我力挺它是因为郑晓龙,一个六十岁的老导演,还在憋着劲儿创新。如果不是他,我还会一直延续着从前的路,《钢的琴》、《浪漫的事》都正常吧,但你也不能说我演了这个就不正常。”

喜剧的忧伤

本报记者 金力维

笑真的有那么的重要吗?答案是,非常重要。人们需要喜剧,但当一部在制作、立意、拍摄水准都无可指责的当代喜剧引发观众的巨大争议、质疑不止时,值得反思的应是喜剧创作本身,而不仅仅是这一部电视剧了。

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专有一章记述了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的创作过程,标题叫《轻喜剧的沉重》。时隔二十一年,现在人们印象中只是这部室内喜剧开山之作身上种种难以超越的经典桥段,而作为创作者之一的冯小刚印象最深的是他被推举出来向中央领导提问,得到李瑞环同志一句批示,才转变了《编辑部的故事》险些禁播的厄运。因为这部喜剧的创作初衷是以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怪现象,剧本创作时已经接受了各级领导的逐字推敲和严格把关,生怕稍有不慎授人以柄,认为播出后不至引起不良社会效果,才下发了生产令。但成片后仍被有些人视为一颗精心炮制的毒草。1992年的大年初一,《北京日报》头版登出,标题是:李瑞环同志给予《编辑部的故事》充分肯定。才令这部电视剧从被封杀禁播,甚至要追查创作动机的险境中光辉的脱颖而出。

中国不是一个盛产喜剧的国家,不仅老《编辑部的故事》,登上荧屏的每道经典喜剧都曾命运多舛。

远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在外地播出几轮后才在北京登场,因为剧中文兴宇饰演的爷爷有“讽刺老干部”之嫌。

近说,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时空都穿越到古代了,避开了“敏感人群”,古为今用,指东打西地带观众兜了个大圈子,首播收视率极低。那时网络交流还并不发达,这部戏在年轻人中间口口相传才翻了身。到了《新编辑部故事》,导演郑晓龙明确提出,针砭时弊只能入木三厘,点到即止,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投资方,都不敢冒半点被禁播的危险,让几千万打水漂。

喜剧是讽刺的艺术,喜剧应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喜剧效应需要时间缓慢发酵,而善意的针砭时弊则需要人们的大度包容。喜剧形式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只惟收视为准,无法接受失败,等于从根上扼杀了创新精神。

观众心态与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严苛的考官。话剧《喜剧的忧伤》为人艺创下票房纪录,这部话剧改编自日本电影《笑的大学》,被众多国际知名剧院搬上舞台,在各种不同国家上演都得到共鸣。到中国,它被演“小”了。“讽刺”就像胡椒面,入口微辣微呛,若撒在一锅好面上特别提味。然而已经有多少年,喜剧创作似乎已经淡忘了“讽刺”。笑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在隐喻中自嘲一刻的会心一笑,一种是在别人的缺陷、失误里找到优越感的哈哈大笑,显然,前者更高级,更健康。荧屏上的喜剧已经绝迹多年,今年银幕上倒是有两部票房大卖的喜剧电影,《泰囧》和《西游降魔传》,显然都是在后者上做文章

喜剧从来不是表面功夫,而创作者畏怯创新,畏怯批评,是喜剧更深邃的忧伤。

[责任编辑:张宝钰] 标签:电视剧 深刻 喜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