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爸爸去哪儿》研讨实录:满足白领对生存意义的需求

2013年11月08日 09:41
来源:凤凰网娱乐

主持人:听听郭老师对五位爸爸的评价。

郭松民:随便说一下。刚才几位评价的很细了,我就不说那么细了。首先我想说一下这个节目它的形式上的创新,以前我们看这个电视节目,主要是这个以类型,谈话类的节目,歌舞类的节目。比如说谈话类的节目我参加过很多,差不多都是那些,比较粗放。现在这次爸爸去哪儿这样一个节目的出现,实际上它和去年浙江为时《中国好声音》差不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标志着一个新的变化,开始从类型走向模式。比如说类型的节目分几个因素,像这个爸爸去哪儿,最大的特点是真人秀的节目。

比方说像我们生产似的,我们生产交通工具这是一种类型,但是这个相当于整车引进,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我们电视节目制作开始从粗犷到专业化在走。所有过程、人、都是经过仔细的设计。来什么样的人,满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里面都出现一些什么因素?甚至一些很细的真人秀里面,包括机位怎么摆,什么时候给什么人一个特写,这都是非常详细的一个安排。这就是电视节目一个大的变化。

另外一个就是特点就是飞行制片人,原版的,从国外过来现场指导,进行打磨。这个片子对我们经济上生产的,比如说整车引进国外的飞机生产线拿过来跟这个非常的类似。因为它是一个模式,在在国外提出一个立意,打造一个什么效果,尝试进行制造,然后整个过程中,长时间当中不断磨合修改,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式。我觉得这是电视制造水平,上升到一个台阶。从中国未来的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需要有一个我们自己的模式,我们在经济上差不多,但是这已经是中国电视非常大的变化了。

大家感觉到这几年已经不太一样,从《中国好声音》开始,明显的不一样了。《爸爸去哪儿》这个形式上的变化。这个片子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提几点。第一个就是中国现在确实是如何解决家庭内部的关系,现在是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步,为什么呢?这么几个背景。第一个像我们大背景看,留守儿童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非常严重。现在有一个统计,全国2200万的留守儿童,他的家庭实际上处于拆散的状态,可能每年见一次面,甚至我看过基本上留守儿童基本上是跟爷爷奶奶带着,根本见不到爸爸妈妈,有的电视也做过这方面的节目,采访过这些孩子,孩子们最想见到就是爸爸妈妈。这个实际上就是说,这个父亲和子女不能团聚已经成了我们社会的焦虑,这样一个片子它的出现,以父亲为切入口扣动社会的情弦。现在单亲家庭8000多个,也面临着父爱和母爱的缺失。既使是健全的问题,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般的白领来说,在城市中很远的地方买房子,到公司非常忙,下了班以后然后很疲倦回到家里,往往8、9点甚至更晚,没有办法和孩子团聚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整体焦虑,我觉得构成了这个片子火爆的大背景。我们都在关心这个问题,而找不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片子,除了有好的形式以外,还有优越性能够扣动社会的心弦。《超级女生》是满足了观众参与的愿望,不仅仅是观众,是直接参与进来。虽然上谁胜出还是导演来决定,但是至少形式上满足了观众的形式感。我参加过这样的评委,我以为我自己这个一票很厉害,实际上不是,谁胜出是由后面的导演组,你是帮助导演组来忽悠电视观众。这句话没有必要剪掉,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评委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也就是一个摆设。

我觉得一个电视片要活一点要扣动社会的心弦。《爸爸去哪儿》就满足了刚才我所说的社会整体性焦虑,家庭,漂泊的家庭;或者家庭虽然完整但是没有时间去体会和感受我们的亲情, 我觉得是这样。

王晶:孩子是家庭的核心,但是不会教育。

郭松民:还有一个就是没有时间教育。像这样的问题它能不能通过这样一个节目,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教育孩子,或者说我们抽一天时间去跟孩子相处,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呢?我觉得没有办法解决。它能结果单亲家庭的问题吗,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吗?它都解决不了。好像是给出的一个解决方式,它是想象型的解决,抚慰型的解决,按摩式的解决。像你觉得按摩很舒服,但是能不能解决身体里的疾病问题,能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所以它一个想象型的解决问题。

它的意识形态在于什么,它为这个现实做了一个有效的辩护,无论单亲家庭问题,无论是留守儿童家庭的问题,这都是社会型的问题,社会型的统筹方案加以解决,我们这个节目给出一个什么答案,给出的答案是这个问题完全是你不会做爸爸造成的。它客观上为社会做了一个辩护,把这个不合理的现实做了一个合理的辩护。这个问题不是社会或者我们这个社会结构,或者说我们社会存在这个问题,不是这个问题造成,而是仅仅你不会做爸爸造成的。客观上它有这样一个意识形态,为我们这个社会当中, 目前存在的中国不合理的现象,做了一个合理的辩护。它这个就非常好,既满足了城市焦虑,又给了一个想象型的解决。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节目,受到这么多的追捧一点都不奇怪。

主持人:从大的环境,或者社会环境来说为什么这个节目这么欢迎。这个节目我们很多不同年龄阶段我问大家想看这个节目的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没有孩子可能看了孩子有意思好玩,比如说像你说的,刚刚爹妈想看看这些人家明星怎么教的,再老一点看看这些小年轻或者说怎么样,明星孩子到底什么样,有没有这方面?能找明星来参加这个节目,其实还是考虑明星效益,这一块各位老师怎么看?

郭松民:原来我评电影的时候,“有的电影是心灵做的沙发椅,有的电影是按摩椅。 这样的电影就是一个奶油蛋糕,里面有很多的,还有果仁”。它(《爸爸去哪儿》)的模式是把很多的因素穿插到一起,本身它有明星,本身很强的娱乐性,然后又有很多的父亲怎么育,这样的很多的故事。它又有一定的这个教育性,这里面有很多的孩子非常的可爱,又满足了许多人这样一个亲情缺失的一个心理的需求。所以它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我们知道就是说它这个像这样的电视产品,他放到这个电视上,其实它是综合型的,它满足了不同人不同的口味,每个人可以从中找到爱吃的。爱吃的奶油, 有奶油,爱吃巧克力的有巧克力,爱吃蛋糕有蛋糕。这种模式化的节目,一个最大的优点。比方说追星族,以前只能在电视电影里面看到明星,现在生活当中的明星,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些比方说单亲的爸爸,他们怎教育孩子上面遇到困惑,这里面也有一些抚慰。这个可以说用眼睛吃的一个大大的奶油蛋糕了,满足了很很多人,尤其是城市的中产阶层,或者城市的白领阶层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适合他们的口味。城市的生产需求,我们经过三年的改革,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们社会共同体都是解体,实际上单位是挣钱的一个地方,老板可能不太同意这样说。大家都非常的孤独,而且很多人是远离家乡到外地来,跟父母亲不在一起,我们是以原子化的个人,城市中产阶级和白领一个最大的问题,它是以原子化的个人生产在这个当中,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它特别需要什么呢?特别需要亲情。特别需要感情的东西,然后得到抚慰。我觉得这个片子是满足了这样一个。

另外一个城市中产阶级他们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它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意义,我真的是为了挣钱吗?他如果说答案是这样的话及他会鄙视自己,他给自己找一个意义。比如说我爱孩子,我是一个爱心的爸爸,因此我就有了道德感,就了一个意义。为什么城市的白领,他们这么强调这么煽情?他需要这些方式证明自己存在是有价值,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垃圾:看我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人。像这种片子我觉得它也满足了这样的需求,成为一个白领。他们也许不是数量最多的观众群体,但是他们话语权最大, 在互联网上,纸媒上发言最多的就是这些人。但是一个白领他一边看一看发微博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他们话语权最大。这个片子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找到了意义感,他们去展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他这个东西就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在舆论上就得到了正面的肯定,这就是这个片子获得口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王欣然] 标签:爸爸去哪儿 研讨会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推荐

实时热点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