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媒体评春晚小品:还是老样子 再不创新就晚了

2013年02月20日 08:38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束焕

现在春晚又迎来一轮洗牌,走的是年轻化的路子,大腕依然还在,但主创团队在年轻化;新人也上来了,都是天天剧场里摸爬滚打,天天和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线青年才俊。

总有人问,电影、电视剧、春晚小品,哪个最难写?回答毫不犹豫,小品最难写。一个小品的标准时长是12分钟,这12分钟要服从三大原则:一、实时发生,舞台上的时间和生活中的时间同步,没有蒙太奇;二、单一事件,第一分钟,出事了,最后一分钟,这事解决了;三、人物关系必须发生变化,第一分钟,俩人是陌生人,最后一分钟,俩人成了莫逆。也就是说,小品要在12分钟内,讲一个生活中12分钟内发生的、完整的、跌宕起伏的、人物关系有起承转合的故事,而且,还得有意义。

已经够难了吧,这还只是小品,不是春晚小品。春晚小品还有三大铁律:一、喜剧;二、新鲜;三、老少咸宜。

大家都很怀念从前的小品。那时候观众笑点低啊,“你不是东西。”“什么?你说我不是东西!”“啊,你是东西!”“我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白能把观众笑倒一片,现在你试试?

最早的春晚小品脱胎于戏剧学院的观察生活练习,《吃面条》是其中的经典,情境极简单,强调前后反差,没什么结构,更谈不上主题,简单讨喜,在当时乐观向上的社会氛围下,更显欢快。

再往下发展,春晚小品开始有了故事,《产房门前》《英雄母亲的一天》,情节依旧简单,人物性格鲜明,笑点除了来自反差,还开始经营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开始针砭时弊。可惜随着时间推移,春晚越搞越大,越来越被各方面重视,越来越敏感,你讽刺谁,谁就敢来找你茬,你说我讽刺的只是个别现象,那他也不同意,到现在谁也不能讽刺了,只能讽刺自己。讽刺自己也有风险,讽刺自己就是讽刺老百姓,只能虚着讽,讽刺人性弱点,自私财迷见风使舵。可一百年前的相声就在说这些,你有点新鲜的吗?你是怎么进入现实的?你接上地气了吗?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编剧,只能尴尬地小声说:这事不赖我……

春晚小品日子最好过的时候是在2000年前,观众和舆论氛围都比较宽容,央视还有多个原创作品的舞台,如《综艺大观》,很多作品就是从这里出发,最后呈现在春晚舞台上。这时候的春晚小品开始注重结构,注重喜剧情境,更注重人物性格的鲜明、深化。随着春晚规模日渐庞大,演员几番洗牌,一批大腕走上前台。此时开始出现一个现象,一些角色的固定化和连续化,比如赵本山的“老蔫”、冯巩的“我想死你了”、郭冬临每每扮演心善人囧的城市小人物、赵丽蓉的直爽加点二的老太太,他们每年演绎相似的人物,承载热点话题,渐渐观众模糊了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界限,就好像戏迷到戏园子里,看的就是盖叫天的武松,李万春的关公,金少山的楚霸王。春晚小品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演员阵容,并持续多届。

但事情总是在发展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了,老百姓想看点新东西,如今春晚所有艺术形式的手段都升级了——歌舞杂魔都美轮美奂,越来越往视觉奇观上靠,唯独春晚小品,还是最初的样子。

因此,小品还是原始形态,面对的却是笑点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分的观众。

现在春晚又迎来一轮洗牌,走的是年轻化的路子,大腕依然还在,但主创团队在年轻化;新人也上来了,都是天天剧场里摸爬滚打,天天和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线青年才俊。这是好事,春晚小品不是老古董,不是独立于其他叙事艺术的另类,它也得服从规律,也得向观众看齐,海量信息时代,春晚小品不能再靠盘点时事、说几句流行语生存了。赶时髦是永远赶不上的,除非把自己变成时髦。春晚语言类这回玩命拧喜剧情境、玩叙事结构、把人物推到极致、追求对白的全原创,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拼搏,老路是回不去了,再不创新就晚了!

□束焕(北京 编剧)

[责任编辑:曹梅] 标签:春晚 小品 进化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