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影评:中国电影被商业绑架 在戛纳迷失

2013年05月13日 08:55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彭骥

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5月15日至26日举行。导演贾樟柯横空出世的新片《天注定》入围强手如林的主竞赛单元,华人导演李安跻身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领衔的金棕榈评委团,演员章子怡受邀担任“一种关注”单元评委,成近年来的最好表现。多年来失意戛纳,华语电影起初尚不以为意,乐于奔走在交易市场和电影宫外的红毯上。但经历了多年的沉寂后,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奖项的意义有时很大”。

今年,人们的目光除了聚焦在华语作品能否告别多年“打酱油”的尴尬之上,撇开这份“虚荣”,更多的关注则是中国电影能否能在银幕前,让人感染这门艺术梦想的光芒、情怀的力量,就像当年贾樟柯被《黄土地》感染一样。昔日风光渐行渐远

中国电影,缘结戛纳影展三十余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曾绽放耀眼荣光,以戛纳为福地;然而,随着晋级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却离代表电影艺术最高殿堂的戛纳渐行渐远,拿到入围即成惊喜。

1993年:最高巅峰

1991年,21岁的贾樟柯正在山西太原,喜欢去舞厅跳霹雳舞,为看场高端的美术展览连夜赶火车,平常爱混录像厅看电影,偶然一次看到电影《黄土地》,人生发生变化。贾樟柯回忆:“我们家在山西吕梁地区,就是在黄土地上,电影里一望无际的黄土和那些人的面孔,让我突然觉得原来我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也是能够在电影里面的,这种改变是启蒙性的。”

1979年的33届戛纳电影节,由谢铁骊执导的《早春二月》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成为第一部步入戛纳的内地电影。1990年代,戛纳电影节迎来了“中国电影代表亚洲”的时代,两情相悦十余年。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陈凯歌携《霸王别姬》第三度入围戛纳,同期竞赛的华语片还有侯孝贤的《戏梦人生》。当时,陈凯歌、张艺谋分别凭《黄土地》、《红高粱》已然扬威国际影坛,正向顶级的戛纳殿堂进发。颁奖礼上,评委会大奖被宣布由《戏梦人生》获得后,满场紧张地等待着最后的金棕榈奖,该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路易·马勒宣布《钢琴课》获得金棕榈,陈凯歌难掩失落;这时,路易·马勒又缓缓宣布:另一个金棕榈奖得主是——《霸王别姬》。全场出现了短时间的静穆,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陈凯歌、徐枫、张国荣依序走上领奖台,从颁奖人伊莎贝尔·阿佳妮手中接过金棕榈奖。在场的侯孝贤断言:“中国电影就像春天的节气一样,就要百花齐放了。”

2000年:集体谢幕

当年受前辈电影梦启蒙的“贾樟柯们”,被称为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相比显得力量不足。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与其说是一次中国电影人的盛会,不如说是一次集体谢幕。姜文《鬼子来了》拿下评委会大奖,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凭《一一》夺得最佳导演奖,梁朝伟凭《花样年华》称帝。第六代导演并未在谢幕中出现。

事实上,他们似乎冲不过“一种关注”阶段——王小帅1998年凭《扁担姑娘》入围“一种关注”,《青红》《日照重庆》入围主竞赛,2005年《青红》的评委会大奖是最好成绩。贾樟柯从《小武》起走进戛纳,2010年的《海上传奇》入围“一种关注”,2002年的《任逍遥》、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晋级主竞赛单元,2011年《海上传奇》重回“一种关注”,2013年的《天注定》再入围主竞赛单元,路线弯曲。最具“戛纳”情结的娄烨几乎逢戛纳必去,2003年《紫蝴蝶》、2006年《颐和园》、2009年《春风沉醉的夜晚》入围主竞赛,2012年《浮城谜事》回归“一种关注”。

2005年:轻名逐利

随着好莱坞大片对全球电影的冲击越演愈烈,戛纳电影节进入“天命”之年后在商业、艺术之间摸索着平衡之道。中国导演在市场大潮下也正经受着商业冲击,内地第五代导演迷失商业,第六代导演大器未成,新生代导演后继无人,日本、韩国电影成为亚洲电影的代表。尤其前两年,中国电影缺席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国际地位危机凸显。

没能进入戛纳电影宫神圣的楼上影坛,就深入到楼下的交易市场,中国电影在戛纳由重名到逐利,2005年似乎是个隐约的节点。那一年,第五、第六代导演在戛纳碰面,分道扬镳。陈凯歌带着《无极》卖片,砸重金包下一处戛纳古堡;另一厢参赛影片《青红》在戛纳电影节官方配给的公寓里约见国内记者。此后,戛纳酒店外墙的中国电影海报越来越多,中国电影成为场刊杂志广告的大买家,戛纳海滩的“中国之夜”烟火越放越奢华。但遗憾的是,和拿奖一样,中国电影在戛纳做买卖也被抛弃。资料显示,虽然国产片去年依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但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相比于2011年的20.46亿元下滑了近一半,与2010年的35.17亿元相比更是不断下降。

失败于作品,并不妨碍中国明星的红毯秀。范冰冰2010年有“龙袍装”,2011年又有“仙鹤装”,2012年杨幂惹出了“疑似竖中指”的不雅争议,纵然珠光宝气,奈何没有作品打底,终是踏破红毯无人识;倒是令人更怀念当年《霸王别姬》时张国荣和巩俐在戛纳海边旖旎翩翩的身影,带着电影艺术的神圣与梦幻,那么美好。

票房很高,没有根基

推究起来,中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的一再被抛弃,根源或许在于被“金棕榈”抛弃。如果没有奖项,中国电影就在国际上失去了影响力和关注度,也就没有了市场;如果没有有影响的作品,演员也就没有了依附。身为戛纳“常客”,杜琪峰新作《盲探》入围“午夜特别放映”单元。他认为:“奖项的意义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却很大,还是努力吧。中国电影越来越少拿奖,可能是华语电影产量太高,人们看不过来了,但国内、国外同样重要。”

2012年,缺席戛纳多年的陈凯歌带着《搜索》重返,只为卖片。陈凯歌表示,整体来看,任何事都会有起有落,不用太急,“这还是要看具体时间段,不是说中国电影就没希望。之前中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有过相当大的辉煌,未来还是有被关注的可能性。毕竟在西方,中国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我和老主席(雅各布)谈到怎么看戛纳电影节和中国电影,我说戛纳电影节就是联合国,中国电影会是常任理事国,一批新导演会上来。”

然而,陈凯歌也认为,中国电影这几年失意戛纳不是偶然,首先这与当下“唯票房”的大势有关,“现在中国市场成了世界第二大,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就成了票房。不是说票房不好,但这一下子拧过去了,变成‘唯票房论’了,觉得有票房就光焰无极,没票房就暗淡无光,这个真不好。”

此外,陈凯歌认为,最关键还是质量出了问题,比如现在中国电影缺意境,丢掉了中国电影最厉害的部分;中国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商业大势之下,没有对质量太多呼吁,也没有太有说服力的作品。如果这时出现一部品质异常好、票房却不行的电影,或许可以提醒大家来做个平衡。很可惜,我还没发现有这样质量的作品。中国电影的精气神,还真不是完全靠票房表现,所谓票房,浮光掠影,行于一时却没有根基。一年生产五百部、六百部电影,这数量真不能说明什么,还得重复三遍:质量、质量、质量。”

[责任编辑:曹梅] 标签:中国电影 戛纳 戛纳电影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