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激辩《白日焰火》形式篇:取悦西方or西风东借


来源:凤凰网娱乐

参加这次凤凰辩论会的影评人嘉宾(左起依次是:风间隼、赛人、梅雪风、牛二和奇爱博士)特邀刑侦专家田小穹教授嘉宾: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学者) 赛人(资深影评人) 风间隼(社会学研究者、动作片专家)

   

坐在中间的梅雪风并不中立,他也代表着正方观点

漫谈③:《白日焰火》与黑色电影

观点:刁亦男临摹《第三人》《筋疲力尽》《迷魂记》,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主持人:导演刁亦男认为《白日焰火》是一个黑色电影。大家发表一下看法,这是不是一部黑色电影,同时,他在其中致敬了哪些黑色电影?

奇爱博士:肯定是受到一些黑色电影类型的影响。黑色电影这个词是法国人创造的,但是用到美国的一个类型上。40年代前期开始,这个时候由于二战的原因,美国大兵都出去打仗了,原来留给男人的机会被很多女性占据,所以在电影当中会出现强有力的、具有致命诱惑力的蛇蝎美女的形象,把这种成为负面形象的女性放到电影当中去,其实投射了一种男权对于女性的观念,但是后来女性主义者对于这种女性有很高的评价。

黑色电影在美国有产生这个类型的历史和社会土壤。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可能女性主义研究者有自己的诉求,但是整体社会观念上,尤其在文化深刻的表达上,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说,这种类型元素更多是借鉴性的。

刁亦男首先是一个迷影者,他看了很多世界上经典的犯罪片,把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拿到的电影当中去,充当他电影当中惹眼球的色彩。比如说黑色电影常使用德国表现主义式的引入,这个电影大量的戏份都在黑夜当中完成的。另外,这个电影当中有一定的诱惑力的强有力的女性形象——吴志贞,以及一些暴力的展现。

说到底,《白日焰火》是对于西方文化模式的一种借鉴,这种电影能否称为中国的黑色电影?不好称呼。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所谓的武侠片是中国被民俗身份化的电影类型,但是这种电影最早期的元素,最早期的模板是好莱坞式侠盗的片子,实际上也有外国的原形,但是它被本土化了。黑色电影对中国而言可能是一种吸收的个例,没有真正成为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所以说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这样。

比如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保罗-贝尔被击毙的时候,就是穿过一条街道被打到后背上,踉踉跄跄地倒下死去,这里戈达尔也是模仿雷诺阿的《游戏规则》,打兔子的时候,兔子后腿一扬就趴下了。而《白日焰火》里面梁志军被击毙的场景就是这样,大家肯定觉得,警察抓坏蛋,就两边一堵抓住就完了,为什么留一条路让他跑?这就是为了向经典致敬,是为了致敬而致敬,这是迷影情结在电影中的展现。

牛二:我比较倾向于承认它是一个黑色电影。这是一个本土化落地的过程,黑色电影肯定没有办法直接拿过来,因为它是一种精英主义的东西,好莱坞的黑色电影都是,一个侦探出场,酗酒,有很多的个人问题,但是这个侦探的资源在那儿,都是很外在的。但吴志贞,这种蛇蝎美人,为什么在变成了一个内在的形象?因为以前国外黑色电影里的人都有一种自信,他愤世嫉俗是因为有足够的自信。但是在中国正好相反,你很难想象一个保安队长会主动接触一个光鲜照人的蛇蝎美人,社会会把他俩分开,中国不会给你那样的自信。所以这两个本土化的落地,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我也承认它是黑色电影。

梅雪风:是不是黑色电影,我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黑色电影无非几条规则,一个是讲是犯罪,第二整体形式是悲观主义的东西,某一种程度对社会、体制、人性是持有怀疑的态度。这个定义实际上很宽泛的,这种宽泛的一个东西来扣现在中国当下的电影,没有必要细究。如果《白日焰火》能创造一个“白色电影”就更好了。

另外,黑色电影跟城市文明有相当大的关联。中国近几年才开始有城市题材的电影,而黑色电影一定是在一个城市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或者是后工业时代才会有的。中国电影的城市题材貌似刚刚开始,必须是在一个过度完善到颓废的状态下,黑色电影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是我的一个偏见。

赛人:我跟梅雪风一样,我觉得它是不是黑色电影,并不重要。其实别的国家很少说一些电影是黑色电影。这个专利好像只属于美国?也不要说他有我也要,何必呢?他有我们没有才过瘾。

风间隼:这个电影存在一些对自身生活状况的疑虑,西方黑色电影很多有一个移民背景在那儿,很多人彼此之间的不了解,造成人的隔阂,造成彼此之间的怀疑。《白日焰火》中,没有表现主人公的亲戚和家庭关系怎么样,每个人都是很孤立,包括一个人受了威胁之后,她也不会跟亲人倾诉,这跟中国人传统蛮不像的。当然这就是导演自己的野心了。

赛人:这个电影明显致敬《第三人》的有两个段落,一个是时空交换的时候,还有一个是在摩天轮。包括还有致敬《迷魂记》,都是一个男人在跟踪一个女人。但是我觉得他这个致敬并不重要,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观众在这个电影当中能够得到些什么。玩致敬玩得最好的是昆汀,他致敬香港武侠片、日本剑戟片和意大利cult片,玩的特别开心,然后越来越成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表意方式,他能化腐朽为神奇。而刁亦男是反过来的,都是用一些很经典的段落,仅仅有只是在致敬而已,除了致敬没有别的了。

影评人推荐黑色电影:

《罗娜秘史》《双倍赔偿》《日落大道》《漩涡之外》《不夜城》

观点:李志毅的《不夜城》若在今时上映,必然打败《白日焰火》

主持人:大家推荐一下黑色电影。

牛二:我推荐《罗娜秘史》,也是一个侦探出场,也是跟一个女人有关系,但是最后发现死的不是那个女人。

奇爱博士:我给大家推荐1944年的《双倍赔偿》,比利-怀尔德非常著名的黑色电影。这个电影完全按照黑色电影类型模式拍摄,都是以侦探的视觉,以倒叙的方式,加很多闪回的方法,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方式表现。这里的蛇蝎美女是真正典型中的蛇蝎美女。

梅雪风:我推荐《日落大道》。这部电影跟一般的黑色电影不是特别一致。它是把人性很悲凉悲观的那一面,描述的非常有意思,也很细腻。比利-怀尔德在镜头调动方面很值得玩味,值得你看好几遍,基本上属于没有什么废镜头的导演,每一个镜头都很到位。

赛人:我推荐雅克-特纳《漩涡之外》,其实《白日焰火》里“要赢得人生,输得慢一点”的台词就是来自这部电影。它再一次表达了刁亦男的迷影情怀。《漩涡之外》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黑色电影,讲男性的那种彻底的幻灭,而且演员也很好,演员也是黑色电影标志性的男演员罗伯特-米彻姆。

风间隼:黑色电影我看的不多,经典名作用不着我推荐,不过我觉得那个金城武的《不夜城》和《白日焰火》很像。大家可以对照一下。一开始的长镜头、人物的命运、女主角都有很多可比性。很巧的是,《不夜城》导演李志毅的新片《盗马记》也是刚刚上映,假如现在不是《盗马记》上映,当时《不夜城》上映的话可以完全打败《白日焰火》。

漫谈④:华语犯罪片为何在中国难发展?

观点一:审查压抑暴力表达,缺乏呈现标准

观点二:犯罪问题并非中国社会普遍忧虑

观点三:西方犯罪片的发展得力于法制清明

主持人:犯罪题材的华语片在国内似乎很难发展,大家认为原因是什么?

奇爱博士:中国的犯罪片比较少,跟中国人的内心传统是有关系的。类型需要大多数观众有群体性的需求。比如说地下片,50年代的时候又叫反特片,7080年代又有风潮,现在又有碟战片,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而犯罪片,由于我们审查制度各方面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对暴力的展示一直都是压抑的。看《白日焰火》的两个版本都知道,梁志军杀王队长的时候,柏林版就捅了四下,但是公映版是一下,还有音效加强。《浮城谜事》是照人的脑袋打20多下,只剪到一两下。从这个规矩来看,我们对暴力的展示还是限制的。

而在分级制度下,导演能够有更大的能力和自由表现暴力,而暴力和情色向来都是商业电影,屡试不爽吸引观众的东西。血浆越多,人们越愿意走进影院,因为在平常看不到。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未来的大环境,以及整体文化吸收的发展变化,对于最后选择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类型在中国可以卖座,不断进行公示化的复制,和个性化的融入都是非常关键的。

牛二:我觉得中国的犯罪电影还在摸索。你看以前的犯罪电影,很多时候表现社会普遍的忧虑。举个例子,八十年代,很多国产电影的凶杀案、情杀案特别多?为什么严打?因为大家都怕社会治安恶化。再往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毒品犯罪、挖墓犯罪,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忧虑。你要从故事里面得到解脱,你害怕这种犯罪发生在你身上,你去电影院看一看,知道怎么样获得安全的方式。

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进入一个犯罪百花齐放的时代,没有特定的担忧。这个时候实际上功能变了,你要知道普遍的忧虑是什么。比如《天注定》 ,以我个人为例,姜武和王宝强的故事,我看得很忧虑,因为这两个可能跟我有关系。但看到赵涛的那个,还有自杀的那个,小民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不会很忧虑。永远都是最多人忧虑的东西是最会有人看的。

梅雪风:说到犯罪片,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有一个大的发展,基本上不是太可能的事情,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审查是一个因素,因为好的犯罪片都对犯罪心理有非常详细、非常深刻的解析,要有这个犯罪的过程描述,这一点做不到。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这种枷锁这么承重的条件下,厉害的人也许能够拍出几个好的。80年代周晓文拍的《疯狂的代价》就非常好。当然那个时候应该比现在稍微宽松一点。

最近的犯罪片,非行拍过一个《守望者》,学好莱坞的东西,是不错的。还有程耳的《边境风云》,一直都有,但是不可能成气侯。犯罪片永远都有非常大的土壤,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你看地摊文学都知道,凶杀暴力强奸什么的,永远都是最受欢迎的东西。而在这样的审查状况下,所有人都戴着镣铐跳舞,你有这个能力把它跳好,能够通过,就不错了。这种尝试越来越多也会让这种边界越来越宽,我是乐见其成。但是中国不会太多这样的电影。

赛人:我没有像梅雪风那样悲观。他可能要求特别高,要高级的犯罪片。有的犯罪片可以是一个很隐性的东西,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摩擦可以不那么强烈。犯罪电影特别考验编、导、演三个能力,包括电影语言剪辑各方面都特别考验。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人才,有一个片子是有犯罪片的框架,但后来功亏一篑了,就是《李米的猜想》,它变成一个爱情片。

尹力拍过一个电视剧《无悔追踪》,我觉得是中国电视剧的第一名,特别日常化,它不会像刁亦男那样撒娇表示自己“很日常”,它是摆在那里就是日常。它讲的是王志文当间谍,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一直潜伏到90年代初的故事。

尹力还有一个电影《司马敦》,里面常远演的女主角,就是一个蛇蝎美女。雷恪生演的警察把她解救,对她产生父女般的感情,最后发现这个女的才是整个人贩子集团的头,最后男主角是万念俱灰。贩卖的主题也做得很漂亮,那个片子拍得不错,生活气息真的是不用“扑面而来”,就是摆在那儿。我觉得真正好的电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风间隼:我自己是做社会学的,一个社会能否拍出犯罪片,跟审查不是直接相关,你要看整个社会能够撑得起多少影视剧表现的犯罪,那些犯罪片发达的国家恰恰是法制最清明的国家,不会担心老百姓看了以后出去干什么事,有正常的发泄渠道,生活非常有秩序。中国能不能撑得起犯罪片?我们不能一味去怪广电总局。

当然了,审查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但问题不在于尺度卡得多严,而是公不公平,如果有一个明确标准的话,在这个尺度下他们也可以做出好片子,但现在每个片子的标准不一样,大家没有办法知道标准何在,假如你有明确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下还能够玩出自己的一片天来。

跟中国导演自己本身的也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在于这个审查制度不透明,另一方面导演做的功课和表现手法,我觉得是非常不乐观的。拿韩国犯罪片《杀人回忆》和《白日焰火》相比,它每一场戏的设计,和写实的程度,在中国电影里是找不到的,也找不到一个和它能匹敌的,这个跟审查没有多大的关系。

要不要写实,为了很多人拍这个东西,确定了我们可以拍这个东西,有一个标准可以来依照的话,那么这些人之间的竞争是可以分出流派来,有一些人专门走写实的风格,可以把这个东西做的非常实,这个绝对需要的。另外一波人追求感官刺激,在既有的框架下作出自己的风格,这个都可以允许的。但是一方面我们规则要明确,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导演要非常敬业才行。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白日焰火

凤凰辩论会之《白日焰火》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3/26/c265554c-df98-4df7-8582-eefcebb7d6ae.jpg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